登录 | 注册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索引号
    20240913-163359-117
  • 发布机构
    绿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3-12-11
  • 时效性
    有效

【沪滇协作话长宁】华佳玮:跨越山海育桃李 千里支教用情深

华佳玮,一名来自上海的年轻女教师,2018年,她辞去了原本高薪的工作,决然的加入了香巴拉公益服务中心,成为一名山区支教老师,此后,她从繁华的都市跨越2600多公里来到祖国的西南边陲——绿春。她用最美的青春年华为大山深处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冬日的清晨,在绿春县牛孔镇平掌街小学,朗朗的读书声打破大山里的寂静,华老师正在给二年级的孩子们教授诗词。“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教室里,华老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语气加上些许夸张的动作惹得孩子们一阵偷笑。他(她)们也学着老师的模样吱吱呀呀地跟读了起来。

短头发,戴眼镜,瘦小且沉静。这是华佳玮最初给人的印象。华佳玮毕业于上海商学院,包装设计专业出身,虽然与教育行业毫无关联,但踏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刻却俨然像一位资深的老教师。放下平日的内敛,面对天真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她时而严肃认真,也时而止不住笑场,课堂的氛围显得轻松愉悦。

谈到自己的经历,华佳玮始终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描述自己。她说,她没有像别人那样有伟大的理想抱负,曾经从事游戏场景设计让她明白了网瘾对少年的危害之深,同时,多年的工作经历也让她厌倦了城市的喧嚣与纷争,她只想让自己在大山里得到心灵的放空与灵魂的洗涤,并在此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使山区的孩子得到些许的帮助。

华佳玮的言语间虽然只是与记者泛泛而谈,但从她的决心与支教经历不难看出,她心中有爱。因为普通的支教老师一般只能坚持一到两年,而如今36岁的她淡然地说道:“我还要再坚持四年,我想完整地带一批孩子到小学毕业”。语出惊人,记者算了算她在山区支教的日子,在此前,她在四川大凉山也有一年多的支教经历了,如今辗转再次来到绿春,在牛孔镇破瓦小学和平掌街小学也有三年之久,再坚持四年,前前后后要耗去七八年的光阴。“把自己最好的青春留在大山里不会后悔吗?”面对记者的疑问,她依旧只有简短的三个字:“不后悔。”

“这里的孩子们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华佳玮说道。在香巴拉公益服务中心对老师们的培训资料里有这么一段话:“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陪伴、关怀、爱护远比分数重要得多,而支教老师是为数不多的、能够给予那群留守儿童这些精神物质的人,所以不要怀疑自己,发自内心地爱这群孩子,你的爱一定有意义。

香巴拉公益服务中心志愿者、平掌街小学老师华佳玮:我是希望人生匆匆数十载,对得起自己这一辈子吧,既在这个(支教)过程中可以体现自身价值,然后也可以为国家做一些贡献,毕竟小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虽然我自己不是一名党员,没办法成为这个闪耀的五星,但是至少我希望对得起这一抹红色吧。

秉承着这一宗旨,华佳玮和其他几位支教老师在平掌街小学的日常教育中更多的是以细小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举止来改变孩子们。教室虽然简陋却也整洁温馨,课桌干净,书本整齐,连喝水的杯子也能做到“排列有序”。来到孩子们的宿舍,统一叠起的被子、摆放有序的牙刷、挂成一排的毛巾……细微之处见真心。可见平日里华佳玮与几位老师是下了不少功夫的,她们希望孩子们能够尽早成长,学会独立,走出大山。

牛孔镇平掌街小学校长李挂才:在我们香巴拉老师的帮助下,我们的师资力量不断得到补充,香巴拉老师来了以后,我们学生的行为习惯、卫生习惯还有普通话的口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远赴山区支教对每个老师来说都是一次磨炼,它打破了原有的生活规律,远离家乡和亲人,承受着寂静与孤独。没有城市的丰衣足食,没有丰厚的薪资,没有宽敞的宿舍,无偿支教,每个学期只有1200块钱的生活补贴。

华佳玮的故事,不仅是她个人的故事,更是中国支教教师群体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情为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他(她)们用教育的力量,让渴望知识的学子看到了希望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