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文化和旅游工作信息公开
  • 索引号
    lcxzfbgs/2025-00067
  • 发布机构
    绿春县政府办公室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5-03-10
  • 时效性
    有效

文化根脉上的绿春—有感于绿春县民族文化工作队屡获国家级奖项之后

在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的崇山峻岭之中

有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绿春

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

镶嵌在与越南接壤的南疆大地

静静守护着祖国的南大门

这里,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7%

哈尼族、彝族、傣族等20多个民族宛如繁星

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融

共同编织着绚丽多彩的生活画卷

也共同谱写着

对中华文化深深认同的动人篇章

踏入绿春,仿佛踏入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大观园。近年来,绿春县委、县政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如一位辛勤的园丁,精心挖掘民族文化内涵,为这片土地打造了众多特色文化活动阵地与载体。绿春县博物馆,宛如一位沉默的史官,静静陈列着历史的瑰宝,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民族的过往,展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明;民俗文化一条街,热闹非凡,琳琅满目的民族手工艺品、特色美食,以及身着传统服饰的人们,共同勾勒出一幅充满烟火气的民族风情图,处处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气息与文化魅力;而那“天下最长宴席”——长街古宴,更是将各民族的热情好客展现得淋漓尽致,各族群众围坐在一起,共享文化盛宴,欢声笑语中,民族文化与民族团结实现了深度融合。

溯源——古籍中的民族融合印记
绿春对古籍的重视,犹如对根脉的守护。在那些泛黄的古籍书页中,藏着民族融合的珍贵印记。《尚书・禹贡》,这部承载着华夏古老记忆的典籍,在绿春的研究人员眼中,是一座亟待挖掘的宝藏。他们如同考古学家一般,细致梳理着其中关于夷蛮族与各族人民追随夏禹治水的记载。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被他们反复揣摩,试图从中探寻民族融合的早期痕迹。

在一间安静的研究室里,专家学者们组成的研究团队,正专注地查阅着资料。他们有的戴着老花镜,逐字逐句地解读着古籍;有的在笔记本上飞速记录着灵感;还有的低声交流着自己的见解。为了获取最原始、最准确的资料,他们不辞辛劳,深入图书馆、档案馆,甚至远赴各地的民族文化古籍收藏机构。他们将古籍中的记载与考古发现、民俗研究等多学科知识相结合,努力还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

从这些古籍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远古时期,各民族的祖先们在滔滔洪水面前,携手并肩,共同参与治水工程的场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挖沟渠、筑堤坝,为开辟农耕文明奠定了基础。这不仅展现了民族文化古籍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元素,更让后人深刻认识到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依存、共同奋斗的紧密联系。那些古老的文字,在研究人员的努力下,渐渐鲜活起来,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我们对中华民族的根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传承——非遗绽放新光芒
绿春在非遗方面,堪称成绩斐然。61个国家级和省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如同一颗颗明珠,镶嵌在绿春的文化版图上。其中,《都玛简收》叙事史诗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更是绿春县文化传承的璀璨明珠。

为了让这一古老的史诗在现代社会中重焕生机,绿春县的文艺工作者们踏上了一段充满挑战与惊喜的旅程。他们深入民间,走进那些古老的村落,走访熟悉史诗的老人。在一间间古朴的木屋里,老人们缓缓讲述着《都玛简收》的故事,文艺工作者们则全神贯注地倾听着,收集着不同版本的故事细节。他们如同采蜜的蜜蜂,将这些珍贵的素材精心整理。

随后,他们发挥各自的艺术专长,开始了一场艺术创作的盛宴。舞蹈家们以优美的舞姿,再现了“都玛简收”四处奔波、广授知识、传播文明的传奇经历;音乐家们将当地独特的民族乐器和旋律融入其中,创作出一首首动人心弦的音乐作品;戏剧家们则将史诗改编成精彩的戏剧,在舞台上演绎着民族的记忆。

在一个排练厅里,舞蹈演员们正在排练以《都玛简收》为蓝本创作的舞蹈。她们身着绚丽的服饰,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每一个动作都经过了无数次的打磨,力求完美地呈现出“仙女”的神韵。舞台上,灯光亮起,演员们的身影在光影中穿梭,仿佛将观众带入了那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相关音乐作品在各类文化活动中奏响,独特的民族乐器声与现代音乐元素相互交融,让史诗的韵味更加浓郁。这些文艺精品在舞台上展演,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让古老的史诗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传播——歌声中的民族团结旋律
依托“道中华”等权威平台和国家主流媒体,绿春县如同一位灵动的歌者,积极推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主题歌曲。《希望之春》《玛玉茶歌》等歌曲,宛如山间清泉,以其优美的旋律和真挚的情感,迅速在大江南北传播开来。

在歌曲创作过程中,词曲作者们深入绿春县的各个角落,感受着当地的风土人情。他们漫步在古老的村落中,倾听着村民们的欢声笑语;穿梭在茂密的茶园里,呼吸着清新的茶香。他们将这些亲身的感受,化作灵感的源泉,汲取民族音乐元素,巧妙地融入现代音乐创作中。

为了让这些歌曲被更多人听到,绿春县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推广方式。线上,各大音乐平台成为了歌曲传播的主阵地。精美的MV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画面中展现着绿春的美丽风光、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场景,吸引了无数网友的点赞和转发。线下,歌手们走进学校、社区、文化广场等地,用他们深情的歌声,将民族团结的旋律传递给每一个人。在一所学校的操场上,孩子们围坐在歌手周围,跟着旋律一起哼唱,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这些举措,让绿春县的共同体意识好声音传遍四方,讲好了绿春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吸引了更多人关注绿春的文化发展。

团队——文化艺术的中坚力量
绿春县民族文化工作队,又名“绿春县东仰民族歌舞团”,宛如一颗闪耀在绿春文化天空中的明星。这支团队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着创新精神,在文化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民族,他们带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汇聚在一起。为了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团队定期组织内部培训。在培训教室里,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们倾囊相授,从舞蹈技巧的提升到音乐理论的讲解,再到表演艺术的精髓,都一一传授给队员们。队员们则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文化馆馆长李玉芳,是团队中的杰出代表。她在工作中以身作则,带领着团队成员深入民间,学习原生态的民族艺术。在一个偏远的哈尼族村落里,他们与村民们一起劳作,学习哈尼族传统的舞蹈动作和音乐旋律。在一次次的排练和演出中,团队成员们培养出了深厚的团队协作精神。他们彼此信任,相互支持,为了呈现出最精彩的演出而共同努力。正是这样一支充满活力、富有创造力的团队,成为了绿春县文化艺术发展的中坚力量。

精品——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之美
绿春县的文艺工作者们,如同技艺精湛的工匠,致力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打造出一件件令人赞叹的文艺精品。

在舞蹈创作方面,他们深入研究各民族的传统舞蹈动作,如同寻宝人一般,提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然后,结合现代舞蹈的编排理念,创作出14个舞蹈类文艺精品节目。这些节目既有传统舞蹈的韵味,又展现出时尚的气息。在一个舞蹈排练现场,编导正在指导演员们排练一个反映哈尼族生活的舞蹈。编导耐心地讲解着每一个动作的要领,保留了哈尼族传统舞蹈中独特的插秧、收割等动作形态,同时运用现代灯光和舞台布局,营造出富有层次感的视觉效果。演员们认真地练习着,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情感。

在音乐创作上,团队创作了20首音乐作品。他们将民族乐器与现代乐器相结合,创作出旋律优美、富有感染力的音乐。在一个音乐工作室里,音乐家们正在调试乐器,他们将哈尼族的竹笛、彝族的月琴等民族乐器与钢琴、吉他等现代乐器搭配在一起,反复尝试不同的组合方式,寻找最完美的音乐效果。此外,还创作了10个民族广场舞,让民族文化走进大众生活,以及14个说唱及快板小品作品,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传播中华民族文化。这些艺术作品在舞台上、在社区文化活动中,都深受观众喜爱,赢得了阵阵掌声。

赛绩——艺术实力的彰显
绿春县民族文化工作队多次代表省州县参加国家及省州级各类比赛展演,他们如同出征的勇士,在赛场上屡获佳绩。

先后参加国家级比赛展演5次,省部级比赛展演18次,州市级比赛展演7次。在这些比赛中,队员们凭借精湛的技艺和精彩的表演,绽放出耀眼的光芒。2019年9月,舞蹈《新米节》在国家级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比赛现场,舞台上布置成了哈尼族村落的场景,演员们身着绚丽的哈尼族服饰,生动展现了当地少数民族庆祝新米节的热闹场景。从服装道具到舞蹈动作,都完美呈现了民族特色,让评委和观众们仿佛置身于绿春的田野间,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2022年9月在第十二届云南省民族运动会上,团队的表演再次惊艳全场,获得一等奖。2024年9月,《鼓语欢腾》以其激昂的节奏、震撼的表演,又一次斩获相应比赛一等奖。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团队艺术实力的肯定,也提升了绿春县在文化艺术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更多人看到了绿春文化的魅力。

惠民——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绿春县民族文化工作队积极投身文化惠民活动,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群众的精神世界。他们深入各乡镇和村(社区)开展乡村振兴文化惠民演出活动。

2024年,共开展115场演出,足迹遍布全县4镇5乡。在每一个演出地点,队员们都精心准备节目。演出开始,欢快的舞蹈拉开序幕,演员们活力四射的表演瞬间点燃了现场的气氛。接着,精彩的歌唱节目让观众们陶醉其中,歌手们用美妙的歌声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幽默风趣的小品表演则引得观众们阵阵欢笑,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在演出过程中,还会邀请当地群众参与互动,教他们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让他们亲身感受文化艺术的魅力。

在一个偏远的彝族村落里,村民们早早地来到了演出场地,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笑容。演出结束后,一位彝族大爷激动地说:“这样的演出真好,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精彩的节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这些演出惠及全县广大群众,观看总人数超10万余人次。通过文化惠民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拉近了文化工作者与群众的距离,让文化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于民。

培养——壮大文化人才队伍
工作队成员大多是各民族热爱文艺的年轻人,他们对艺术充满热情,在工作中刻苦钻研。从基础动作的反复练习到舞蹈编排的精心构思,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做到最好。

为了进一步壮大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工作队致力于人才培养工作。一方面,加强内部培训,老队员传帮带新队员,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技巧。在一个排练室里,老队员正在指导新队员练习舞蹈动作,耐心地纠正着新队员的错误,新队员则虚心地学习着。另一方面,与学校、社区合作,开展文化艺术培训课程,培养青少年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兴趣。在一所学校里,舞蹈老师正在给孩子们上舞蹈课,孩子们跟着老师的节奏,认真地学习着民族舞蹈动作,眼中充满了对艺术的向往。

同时,深化文艺院团改革,加强人员待遇保障,提高民族文化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水平,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文化事业。这些举措,为绿春县文化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后继有人。

融合——文旅产业的腾飞
绿春县以举办各民族文化旅游活动为重要载体,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如同为绿春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长街古宴文化旅游活动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活动期间,各民族组织成二三十支文化方队,身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宛如一幅流动的民族画卷。方队中既有传统的农耕活动展示,让游客了解当地的农业发展历史。在一片模拟的农田里,演员们展示着插秧、收割等传统农耕动作,让游客们亲身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又有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展示,如彝族的传统刺绣、哈尼族的手工藤椅等,让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在一个非遗展示区,一位彝族妇女正在专心地刺绣,她手中的绣品精美绝伦,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围观。

活动吸引了国内外游客11.62万人次前来参观体验,实现旅游收入1.36亿元。通过文旅融合,不仅提升了绿春县的旅游知名度,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绿春,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寻它的美丽与神秘。

创新——舞蹈艺术的新征程
民族民间舞蹈在绿春县这片土地上有着深厚的根基。绿春县歌舞团近年来创作的《闹宴》《跳个舞》《同尼尼》《新米节》《鼓语欢腾》等精品力作,是传承创新的典范。

在编创过程中,编导们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从民族传说、生活习俗中寻找灵感。同时,注重融入时代气息,关注当下社会热点和人们的情感需求。在一个舞蹈创作工作室里,编导们正在讨论新作品的创作思路。他们从当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出发,结合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文化,构思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舞蹈作品。

在舞台呈现上,充分运用现代舞台创新技术,如灯光特效、多媒体展示等,为舞蹈增添更多的视觉冲击力。在一场演出中,舞台上的灯光随着舞蹈的节奏变幻,时而明亮如白昼,时而柔和如月光,多媒体屏幕上展示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元素,与演员们的表演相得益彰。这些作品让不同民族多姿多彩的舞蹈艺术相互碰撞、融合,迸发出新的艺术火花。观众在欣赏舞蹈时,能够感受到民族民间舞蹈的多样性、包容性以及蕴含的民族精神与文化魅力,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绿春,这座位于云南边陲的小城,以其对中华文化的深深认同,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中,走出了一条独特而精彩的道路。它宛如一首激昂的民族团结之歌,奏响在祖国的南疆大地,激励着各族人民携手共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文化的根脉深深扎根,民族团结的花朵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