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点燃产业升级“强引擎”
绿春县紧扣州委“六大行动”“四个经济”及县委重点部署,以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激活产业动能,筑牢经济发展根基。
基础与能源协同发展。投资2470万元推进“智慧广电固边”等项目,实现5G网络全覆盖行政村,每万人拥有通讯基站88.26个,注入“数字动能”。创新“机耕路光伏”模式,2025年启动的半坡寨、老白寨、龙巴等5个茶光互补项目完成备案,预计8月底开工,该类项目列入省级第三批新能源项目清单,以绿色能源成新增长点。

项目招商蓄势赋能。围绕新能源、林业、茶产业、民族文化等资源和重点产业链,包装5个高质量待招商产业项目、预计总投资4.77亿元。上半年招商引资在库项目7个(含结转项目5个),新签约项目2个,引进省外产业到位资金5.06亿元。木材加工及生物质颗粒生产等引资项目落地进程加快。
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巩固130万亩绿色产业基础,优化“7+N”体系,新植坚果、人参果各1万亩、胡椒5000亩,完成橡胶提质增效5000亩、八角高产改造3000亩,惠及3.41万户15.35万群众,人均年增收超2200元。融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品牌,哈尼十月年长街古宴文化旅游节纳入红河精品秋游路线,开发阿倮欧滨森林公园、哈尼梯田等资源,2024年全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旅游收入约30亿元。
民族团结,铸牢和谐发展“压舱石”
绿春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夯实长治久安根基。
示范创建与典型引领。开展“7+N进”活动,建5个“七有”标准示范点,累计创省级示范单位48个、国家级1个。依托153公里边境线,建成现代化边境幸福村48个,创示范单位及联盟49个。挖掘推广拉祜寨等典型,该寨从贫困村发展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年人均收入升至1.66万元,为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奠定基础。

文化传承强根脉。现有汉、哈尼、彝等29个民族融合共居,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融合发展,被誉为“天下最长宴席”的长街古宴连续举办17年,打造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大平台。推进2025年边境模范长廊建设,开展《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红河州瑶族志》《绿春边境文学》等编撰工作,创新开展“民族文学边境行五个一”活动,传承哈尼族“都玛简收”等民俗。
宣传引导扩影响。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节庆活动,组建799支群众文艺队,将“长街古宴”等传统节庆升级为文化名片,每年举办玛玉茶开采节等活动50余场次,省级以上媒体刊发拉祜寨等典型蜕变等故事180余篇。创作《闹宴》等30余部文艺精品,其中《新米节》《鼓语欢腾》连续两届获全国民运会一等奖,让文化活动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堂。
科普赋能,厚植全面发展“新沃土”
绿春县聚焦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大力开展科普宣传与技能培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科技力量。
科普阵地持续夯实。投入210余万元完善触控一体机、科普长廊等设施。协调中国海洋大学和重庆大学投入资金855万元,捐赠40万元码洋图书,助力建成海洋科普馆。建成1个县级科技馆、13个乡镇科普活动室、122个村级科普宣传栏,构建三级科普网络。

科普活动全域覆盖。围绕全国科技活动周”等节点,联合多部门办讲座,健康科普覆盖10万余人次。“科普大篷车”年均巡展50余场,惠及1.5万人次,结合民族节庆用民族语言开展科普,组织8000余名中小学生研学。开展防灾减灾培训68场,发手册3万余份,提升群众防范能力。
科技兴农成效显著。针对茶叶、橡胶等主导产业,精准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20余场次,覆盖农户2.3万人次,其中推广“无人机”施肥等智慧农技应用培训,助力产业增效。依托玛玉茶科普示范基地,辐射带动5000余户茶农实现产业提质,推动全县茶产业年产值突破6.5亿元。培育农村电商带头人86名,有效促进农产品线上销售,带动电商交易额增长9.61%。
绿春县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民族团结固本强基
科普赋能全民提升”为动力
走边疆民族地区特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全力绘就产业兴、百姓富
生态美、民族睦、边疆稳的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