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乡镇动态

【团结进步】绿春县:二甫新村“小鼓凳”链成“大产业”

来源:绿春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2023-11-06 浏览次数:

二甫新村地处中国、越南、老挝三国交界,黄连山南麓,盘踞“一脚踏两江,一眼望三国”的特殊地理位置,属“国门要寨”。世居哈尼族、拉祜族,是典型的直过民族聚居村。半坡乡党委、政府依托当地哈尼族群众编织鼓凳世代传承的技艺,以发展鼓凳产业作为带领二甫新村群众脱贫致富的切入点,探索“党组织+编织协会+农户”的发展产业思路,为群众脱贫致富插上“翅膀”。

组织搭台,鼓凳合作社促农增收 鼓凳是二甫村哈尼族群众世代传承的技艺,因其形状恰似铜鼓而得名。“在二甫村编织鼓凳好赚钱,但制作一个鼓凳至少要投20元材料费,之前群众困于本钱就跟藤条销售商赊账,等卖了鼓凳再结账,也引发过不少经济纠纷,影响了鼓凳产业的发展。”鼓凳协会会长李皮嘎介绍。村委会党总支、二甫村党支部结合鼓凳编织这门传统手工技能代代相传,初学者上手快,且备受人们喜爱、供不应求的特点,将鼓凳编织技术较好的7户专业大户组织起来,成立鼓凳合作社,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采取“滚动资金+奖补金”模式,带动社员发展,五年来已发展社员112户,产业滚动资金惠及农户84%。

大户引领,实现集体经济与股民收入双赢 以“党组织+编织协会+农户”的合作方式,带领农户发展壮大鼓凳编织产业,逐渐形成“组织引领、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经营共同体,以此带动全村党员、群众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带头创业致富的热情。通过党组织引导,编织大户带头示范,辐射带动全村党员群众做大做强鼓凳产业,编织大户每年可编织鼓凳2000个左右,其余农户每年可编织鼓凳1000个左右,鼓凳产业名副其实成为二甫村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起先我们编织大户积极动员群众一起参与到鼓凳编织合作社,技术上耐心指导,对产量小不便销售的农户我们就主动帮忙代销。”鼓凳合作社社长李皮嘎介绍:“鼓凳编好后我们批发给销售商运营,销往绿春县、蒙自市、个旧市及普洱市江城县等地,甚至远销省内外,也有少数在村里就地自产自销。按照不同尺寸,市场均价在50元—120元/只,全村年可实现鼓凳收入近300万元。”二甫新村编织鼓凳的农户达80%以上,人均增收10000元以上,真正做到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以鼓凳产业为主导产业的二甫新村基本实现“户户有产业”的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从6年前的2000元不到提高到现在的15700元。

一寨两族,互帮互助共建团结和美家园

2011年和2012年,伴着蓝天白云、清风、云海,哈尼族、拉祜族两个民族同胞携手搬迁到了如今的二甫新村。来到这里后,他们团结和睦、相互学习,共命运、同发展,世代扎根边疆,一起守护着神圣国土,共同坚守在祖国的边境线。目前,村里有哈尼、拉祜2个少数民族同在一个村民小组生产生活,其中哈尼族116户502人,拉祜族34户156人。村里环境整洁、房屋整齐,哈尼族和拉祜族同胞的房屋顺街道两旁而建,两个兄弟民族在这里共同繁衍生息,只要是村里的事,任何事情商量着办,村里到处洋溢着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带来的优越感,一幅民族团结进步的边境和美宜居乡村展现眼前。二甫新村被命名表彰为2020年度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