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千年,是彝族人的指尖瑰宝。牛孔镇依托这一“针”一“线”,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做实做细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文章,为乡风文明建设赋能。

红河州非遗项目(制作服饰)代表性传承人杨学英
李龙艳 李裕梅 摄
“立”合作社壮刺绣队伍,凝聚人心
积极探索实践“党组织+合作社+公司+绣娘”工作机制,成立牛孔刺绣专业合作社,凝聚周边零散绣娘200余人,辐射带动刺绣作坊5户;组织开展刺绣技能培训2次,覆盖群众500余人次,持续提升绣娘技艺,有效激发农村妇女勤劳致富内生动力。


“拼”技艺提升内核力量,滋润人心
采取符合农村特点、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绣娘开展传统文化助力“爱在七夕”活动1次、刺绣技能比赛3次,扎实推进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持续深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孕育农村社会好风尚。

“强”宣传发掘新生力量,德化人心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组织开展传统文化之彝绣进校园、进村社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发掘新生力量,做细民俗文化与传统文化文章。同时,牛孔彝族刺绣获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新闻报道多次上榜人民网、新华网、云南日报等媒体。今年来,牛孔镇组织开展彝绣进村社活动6次,进校园活动4次。


牛孔镇将继续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稳中求进、绵绵用力、下足功夫,扎实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振群众精气神,让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
彝绣 李龙艳 李裕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