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乡镇动态

【答好五问促增收】协商到地头 议事聚民心——三猛乡同心协商助力旱稻生“金”

来源:绿春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2025-09-01 浏览次数:

今年以来,三猛乡坚持党建引领,聚焦旱地资源开发与农业提质增效,创新探索“五级组织联动、五化模式驱动、五个保障筑牢基础”的“三五”发展模式,系统破解旱地产业发展瓶颈,推动旱地优质稻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实现党建强、产业兴、百姓富、民族团结的多元共赢。

图片

党建引领筑根基 "三五"模式见实效

通过建立县、乡、村、组、户“五级”协同机制,形成上下贯通、层层落实的工作格局;以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营、高效化作业、科技化赋能的“五化”模式全面提升产业质效;通过强化设施、主体、组织、技术和增收“五大”保障,不断夯实发展根基。通过“三五”模式,成功推动3500亩旱地优质稻规模化发展,土地利用率提升30%,生产效率提高40%,亩均增收460元,实现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双赢。

图片

协商在一线 凝聚共识促发展

驻三猛乡政协委员活动组充分发挥协商在一线的工作优势,创新搭建"田埂协商"平台,政协委员活动组成员组织技术专家和各族群众召开“院坝协商会”,围绕土地流转、技术推广、产销对接等关键环节开展民主协商。政协委员活动组成员深入田间地头,听取群众意见建议,针对产业发展中的难点堵点问题,提出"统一品种标准、建立产销对接机制、完善技术服务体系"等意见建议,推动"政府提议"转化为"群众共识"。同时,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联系对接朱有勇院士团队开展技术指导4次,组织"田间课堂"培训农户800余人次,培养少数民族"土专家",协助建立秸秆回收利用机制,预计为农户增收67.5万元,切实将政协协商成果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实际成效。

图片

团结互助聚合力 同心共建促融合

三猛乡政协活动组注重将民族团结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组织各族群众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促成汉族与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群众结成技术帮扶对子。通过开展"双语"技术培训、组建多民族农机服务队,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在三猛乡政协活动组的推动下,各族群众"你教我育苗、我帮你防虫"已成为田间地头的生动场景,真正实现了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让"团结田"里既长出优质稻,更结出民族团结的硕果。

图片

下一步,三猛乡将继续深化“三五”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政协协商优势,推动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互促共进,让旱地稻香飘得更远,让各族群众联系更紧、生活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