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黄连山腹地的典型山区乡镇,三猛乡汛期降雨集中、地质条件复杂,防汛减灾任务艰巨。入汛以来,三猛乡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1262”联动响应机制为核心,通过建体系、查隐患、储物资、强防控、广宣传 “五维发力”,构建全链条防汛减灾闭环体系,实现汛期 “零伤亡”目标,筑牢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线。
建强责任体系,织密联动“防护网”
以制度建设为根基,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闭环。健全值守机制。实行“1名带班领导+1名值班领导+2名值班人员”24小时值守制度,周末升级“1名带班领导+1/3班子成员+1/4干部职工”留守模式,确保24名骨干力量随时待命,实现指挥体系全天候激活。完善响应流程。深化“1262”联动响应机制,建立“预警接收—风险研判—指令调度—村组叫应”全流程闭环,明确乡党政办、应急办、各村信息员三级传递责任,确保预警信息1小时内覆盖所有村组。截至8月13日8时,累计接收气象预警475条,完成村组“叫应”259次,响应上级抽查125次均无延迟。压实包保责任。构建乡、村、组、户四级包保体系,74名地质灾害监测员全部签订责任状,对特殊群体实行“一对一”帮扶,确保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凸显党员担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建党员先锋队103支,设立党员责任岗45个,让党员在地质灾害监测、土地巡查、矿山监管一线亮身份、践使命,成为防汛减灾工作中最坚实的“红色屏障”。

深化隐患排查,打好源头“主动仗”
坚持“隐患即事故”理念,推动排查整治关口前移。建强排查队伍。组建1支乡级应急抢险队、9支村级抢险队、104支村组小分队,成立9组72人的动态排查专班,累计组织952人次下沉一线排查,形成 “专业队伍+村组力量” 的立体排查网络。聚焦重点区域。对村庄、地质灾害点、水库、学校、矿山等重点区域开展“拉网式”排查,建立“一隐患一档案”,详细记录位置、风险等级、防治措施。目前已排查登记道路交通隐患54处、地质灾害隐患73处,全部纳入动态管理台账。落实精准防控。对高风险点位实行 “专人 24小时监测+技术设备实时监控” 双重保障,发现险情第一时间启动处置预案,确保隐患早发现、早控制。
夯实物资保障,筑牢应急“储备库”
秉持“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原则,全方位强化物资支撑。充实基础储备。统筹储备防汛雨衣25件、雨鞋30双、防水薄膜17卷等专业防汛物资,以及折叠床215张、棉大衣445件、棉被550套等生活保障物资,做到种类齐全、数量充足、质量达标。拓展社会资源。创新社会化协作模式,与3家超市、1家商铺、1家加油站签订生活物资保供协议,与6台挖掘机、5台装载机签订应急保通协议,其中3台挖掘机、2台装载机实行常态化备勤,实现应急资源“就近调配、15分钟响应”。规范管理机制。建立物资储备台账,实行“专人管理、定期检查、动态补充”制度,确保物资随时可用、性能完好,为应急处置提供坚实保障。
强化重点防控,守牢安全 “风险线”
实行清单化管理、销号式落实,精准化解重大风险。分级分类处置。对73个地质灾害隐患点、54处道路交通隐患点逐一制定治理方案,实行“高风险即整治、中风险强监测、低风险常巡查”分级管控策略,目前已完成19处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作(暂未销号)。道路交通隐患中34处完成标准化治理,其余20处已完成简易形式处理。创新防控模式。围绕“雨前防御准备、雨中避险应对、雨后查灾补缺”三个聚焦,扎实开展防汛应对工作。雨前加强监测,及时研判,提早落实“撤、封、控”措施;雨中持续监测,加强值班值守,实时上报雨情灾情,做好转移撤离人员监管;雨后及时巡查,安排技术专员、村组干部、督导专班全面查、深入查,重点核查道路、河堤、桥梁、供水、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和农田、群众住房、地质灾害点的受灾情况,严防次生灾害,全力确保安全度汛。果断转移避险。针对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提前研判风险,实行“一户一方案”,明确转移路线、地点,特别是留守老人、留守儿童、行动不便等特殊人群,建立“一对一”转移名册,确保到点到户到人,累计安全转移群众31户90人次。

深化宣传引导,凝聚全民“向心力”
多渠道、全覆盖开展宣传教育,提升群众防灾自救能力。构建立体宣传网。通过微信工作群、“山水云间 田园三猛”公众号等线上渠道及时推送预警信息和科普知识,利用“村村响”广播、宣传栏、入户走访等线下方式开展面对面宣传,形成“线上 + 线下”无死角宣传格局。强化精准引导。组织网格员、党员志愿者入户详细讲解灾害类型、预警信号、避险路线等内容,确保群众 “知风险、懂避险、会自救”。营造浓厚氛围。结合“安全生产月”、民族赶集日等活动,开展防汛知识宣讲23场次,利用民族语言广播播报避险常识,引导群众树立“人人参与防汛、人人守护安全”的主动意识,筑牢群防群控的社会防线。
三猛乡通过构建“五维闭环”防汛减灾体系,将责任压实到每个环节、隐患排查到每个角落、物资储备到每个点位、防控覆盖到每个风险点、宣传延伸到每个家庭,形成了从预警响应到隐患整治、从物资保障到群众转移、从宣传引导到全民参与的全链条安全防线。入汛以来,全乡成功实现汛期“零伤亡”目标,切实筑牢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实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