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三边三好”重要指示精神,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群众增收致富作为头等大事。绿春县各级党组织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联合各方力量,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突破口,强化组织保障、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服务体系,充分挖掘传统民族文化非遗手工艺品的潜力,将工艺品变产品,为边境群众铺就“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增收致富大道。
绿春县半坡乡二甫新村,地处中国、越南、老挝三国交界的边陲要地,这里一村住两族——哈尼族和拉祜族群众聚居村内。古老的哈尼族非遗手工艺“鼓凳”编织技艺制作的竹编凳子,坚实耐用,备受人们青睐。然而,手艺传承者稀缺、制作工序复杂繁琐、启动资金匮乏等问题,束缚着“鼓凳”产业由民族工艺品向带动群众增收的商品转化的步伐。村党组织勇挑引领发展大梁,在半坡乡党委的支持下,全力探索非遗手工艺“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推动“鼓凳”产业美丽蝶变,为边境地区稳定发展和民族团结奠定了坚实基础。
01
党组织“搭台”协会“唱戏”
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村党总支充分发挥核心引领作用,精准发力,牵头成立“鼓凳”协会。投入村集体经济资金20万元作为滚动帮扶资金,为协会初始会员7户每户发放2万元“帮扶金”,助力他们购置藤条、升级设备,作为发展带头人。同时,村党组织精心组织开展编织培训5期300余人,推动“鼓凳”制作质量过硬,在乡党委的支持下,建设二甫新村“鼓凳”手工艺制作车间,通过发展,“鼓凳”产业覆盖全村112户,占比高达80%,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超39万元,户均增收超1万元,为村民们开启家门口就业致富的道路。


02
合作社“驱动”产品“出圈”
拓宽增收致富渠道
为打破“鼓凳”产业小、散、乱的旧格局,村党组织书记牵头成立二甫村农副产品合作社,全力打造“统一组织、精细管理、规模生产、多元销售”的运营体系,在村内招引回乡人才开设电商直播间,“鼓凳”产品畅销周边县市,逐步在省内外市场崭露头角。市场价格稳定在50 — 120元 /只区间,2024年全村“鼓凳”产业年总产值突破400万元,带动232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以前农闲时村民们在庭院中无所事事的场景一去不复返,如今家家户户都沉浸在“鼓凳”编织的忙碌与欢乐中,“鼓凳”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与此同时,本地村民还发展了橡胶、八角等产业,全村村民全部实现本地发展、就业,固边、稳边、兴边的群众基础得到扎实巩固。



03
编制能手“带动”邻里“同行”
激发团结富裕动能
村党组织积极探索“组织引领、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方式,大力推行“1 + 7”编制能手带邻里联动模式。村党组织主导入股资金筹集,编织能手积极发挥示范效应,分享制作秘籍、培养技术骨干、保障原料供应,推动普通农户年产量提升至1000只以上。在传承非遗手工艺的过程中,哈尼族技艺能手热心教会拉祜族同胞编制技艺,频繁交流、互帮互助、携手共进,“鼓凳”产业成为促进边疆边境地区群众增收的“金饭碗”与民族团结的“连心桥”。2020年,二甫新村荣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称号。



近年来,绿春县始终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发掘民族文化内涵,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与建设“家门口的务工车间”两个抓手,成功凝聚产业化力量让边境群众实现家门口致富,在边疆地区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协同发展之路,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三边三好”重要指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