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春县大水沟中学的操场上,省级非遗传承人带领着同学们围圈聚集,随鼓声舞动,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同尼尼”舞蹈展演。掌声笑声此起彼伏,师生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这是大水沟乡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形式,以乡村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和“魂”,是引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铸魂工程。今年以来,大水沟乡坚持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为抓手,着力加强政策理论宣讲、惠民活动开展、文明乡风提升、文旅品牌打造,持续深化文化赋能,助力乡村振兴焕发新活力。
聚焦文化宣讲 让政策理论“声”入人心
文化宣讲凝聚共识。充分利用基层宣讲资源,挖掘一批政治素质好、宣讲能力强的党员干部、道德模范、学校教师、致富能手等,推动宣讲主体向多行业、跨领域转变,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阵地“育化”作用,探索构建“领导干部讲政策、致富能手讲理论、青年学生诵经典、基层百姓讲故事”的多元宣讲矩阵。以身边人和身边事为发力点,通过小切口剖解大道理,让抽象理论具体化、简单化、通俗化,推动创新文化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截至目前,组建大水沟乡志愿宣讲队伍10支121人,开展理论文化宣讲20场次,受众436余人次。

特色品牌多点发力。积极探索理论宣讲新路径、新渠道、新形式,在氛围营造、学习互动、宣传推广等方面大力创新,采用“创新宣讲+文明实践+家风培育”等形式,积极打造“院坝讲堂”“妇女讲堂”“书屋讲堂”等多元群众宣讲平台,改“被动式”听讲为“互动性”交流。通过“同尼尼”舞蹈、文化进万家、饭后小广场等文艺节目,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理论+文艺”宣讲。有针对性设计宣讲“菜单”,不断充实内容、细化分类,采用“点单式”宣讲模式,从政策理论、廉洁文化、民族团结等多元专题入手,把理论话变成家常话、用大白话讲清大道理,让老百姓愿意来、坐得住、听得懂,不断延伸基层宣讲触角。


聚焦文化惠民 让文化生活添姿增彩
文化活动润泽民心。围绕“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主题,聚焦农村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组织“文艺小分队”深入村寨开展文化惠民演出、电影放映、公益培训等形式多样的惠民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用好农家书屋阅读场所,充分发挥“精神粮仓”作用,打造全民阅读文化品牌,组织开展干部职工学习会、亲子阅读会、农技知识分享课堂等阅读活动,持续提升职工群众科学文化素养,让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截至目前,共组建乡村文艺队11支131人,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6场1000余人次,农家书屋主题阅读活动23场562人次,电影放映8场1300余人次。


多元阵地汇聚力量。坚持把公共文化阵地建设作为文化振兴的前提,整合文化站、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宣传栏、体育设施、应急广播等阵地资源,不断完善功能布局和设施设备,探索文化服务新模式。搭建知识共享与沟通交流平台,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普知识、卫生健康、移风易俗等内容,持续开展接地气、聚人气的宣传宣讲综合活动,打通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凝聚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聚焦文明培育 让文明新风吹进万家乡风文明点亮生活。坚持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强化“党建引领、六村同创”示范村创建工作,以典型示范带动高质量发展。结合各村情况,因地制宜绘制文化墙、设置宣传栏、建设村史馆、制订村规民约,结合移风易俗、科普宣传及农技培训活动引导,不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瞄准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开展治污、治违、治脏、治乱、治差整治行动,在改造卫生户厕、规范畜禽养殖、整治生活垃圾、拆除私堆乱建、改善基础设施等方面下功夫,推动村容户貌大提升,促进形成淳朴民风、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构建群众为主体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文明实践走深走实。立足基层群众需求,创建“党员志愿红”服务品牌,把志愿服务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延伸和有益补充,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新时代文明实践“红利”。组织网格志愿者成立宣传普法、便民服务、环境美化、纠纷调解、帮困助老等11支网格服务小分队,按照群众需求制定志愿者服务活动清单,为村民提供理论宣讲、宣传教育、扶残助残、打扫院坝、收家治家、关爱青少年、春种秋收等服务,打造一系列普惠性“亮点”项目,不断增强群众温暖感、充实感、幸福感、安全感。截至目前,全乡共开展各类党员志愿服务活动136次,帮助群众解决困难460余次。

聚焦品牌打造 让文化名片彰显魅力擦亮“同尼尼”名片。大水沟乡哈尼族“同尼尼”舞蹈是一种多重性舞蹈,被广泛用于喜事、丧事和民族节日活动中,2014年,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同尼尼”舞套路收集整理工作,摸清哈尼族各支系的套路,历史沿革,艺人的基本情况,建立数据库、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结合文化惠民演出、非遗文化进校园、“同尼尼”文化广场建设、哈尼十月年长街古宴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深入挖掘乡域内独特的民族文化与历史文化价值,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不断擦亮大水沟“同尼尼”招牌,以本土舞蹈传递温暖,赋予和美乡村建设的文化内涵。



拓展“茶文旅”之路。按照党建引领、农文旅融合、生态发展思路,以“景点”为切入点,以农文旅特色旅游为发力点,积极探索茶产业与乡域内生态环境、自然风光、哈尼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推出“产业+文化+旅游”套餐,实施生态茶园文旅融合发展项目,打造特色茶文化旅游线路,开发绿春茶科普园、茶山体验屋、茶山婚礼、制茶工艺体验、品泡茶体验、亲子茶山迷宫等特色茶旅产品,让游客玩在茶山、吃在茶山、住在茶山、购在茶山,进一步拓展茶产业发展链条,实现“茶旅互促、多产共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