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乡镇动态

绿春戈奎乡:传承民族文化从娃娃抓起

来源:绿春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2021-12-13 浏览次数:

近年来,绿春县戈奎乡依托区位优势,发展民族特色文化,积极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学校成了传承乡土民族传统新阵地,传承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让同学们从小对本民族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真正做到了传承民族文化从娃娃抓起。

棕扇舞经过历久传承,现已有多个版本流行在绿春县戈奎乡,如小学生课间操,表达的是学生的活泼;中学生课间操,显现的是青少年茁壮成长的活力以及张力;成年人棕扇舞则更多表现的是成年人的豪爽。

红河州非遗项目性传承人李然成说:“2004年,我是找几个师傅拜师学习这个棕扇舞,2016年被评为红河州非遗项目性的传承人,2017年受北京舞蹈学院的邀请,到北京教授我们哈尼族的棕扇舞。现在,我正在传授给年轻人还有学校的学生棕扇舞,周边村村寨寨的文艺队也正在传授这个棕扇舞,希望有更大的舞台,更大的空间能够传播我们哈尼族棕扇舞。”

“受身边长辈的影响,在耳濡目染中了解到棕扇舞,在得到师傅的精心教授以后,为了让更多人熟悉棕扇舞,在我们的努力下,棕扇舞以课间操的形式在戈奎乡中小学校被广泛学习推广”李然成说。棕扇舞主要传承方式为师传,由师傅向徒弟传授舞蹈的主要动作和基本技法。

据了解,绿春县戈奎乡中心小学于今年11月被评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校内以课间操的形式呈现哈尼族舞蹈——棕扇舞。现在,地方文化的传承不再是靠父传子或者是师授徒,更多的优秀的地方文化以“进校园”的形式呈现出来,将地方特色文化采撷出来,让其在校园里开花、结果。

进入校园可以看到,学生们穿着各式各样的民族服装,热情洋溢。戈奎乡中心小学少年宫内,一个个稚嫩的“棕扇舞继承人”正在不断重复着每一个舞蹈动作,舞蹈老师在旁边指导,虽累犹乐。千锤百炼锻造出完美的棕扇舞,用热情,用汗水一遍又一遍演绎哈尼族舞蹈——棕扇舞,展现出了哈尼族艺术风采。

“棕扇舞是我们民族祭祀时的舞蹈,以粽叶制作成扇子,模仿动物的动作,古朴而又不失大气,起舞时风采翩翩,给人与大自然共舞的感觉,棕扇舞是我们戈奎哈尼族文化的象征,我们应当跳起来并传承下去。”绿春县戈奎乡中心小学舞蹈老师曾琳说。

“我是一个哈尼族姑娘,我生活在这美丽的哈尼村庄。我热爱我的家乡,热爱我的民族,喜爱我们的民族服饰,更喜爱我们的民族舞蹈——棕扇舞。我们因欢乐而作舞,我们想通过这一段美丽的舞蹈,让更多的人认识我们哈尼族,向世人展示我们哈尼族的神奇与淳朴,我们要将美丽的棕扇舞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绿春县戈奎乡中心小学学生周龙金说。

棕扇舞以课间操的形式进入课堂,丰富了中小学生的课间生活,锻炼了身体,普及和传播了棕扇舞文化;从实际出发,中小学生联系着千家万户,把棕扇舞引入课间操,能最大化的传播棕扇舞文化,使棕扇舞民族文化更加深入民心;随着教育的深入和孩子的成长,棕扇舞将从课堂走向社会,从农村走向城市,为棕扇舞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近年来,哈尼族棕扇舞受到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舞蹈精品不断涌现。这些作品使哈尼民族歌舞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哈尼族文化中的棕扇舞最初主要用于祭祀活动,舞姿不求统一,但每个动作均有象征性,男性模拟动物或鸟类,女性手持棕扇模拟白鹇鸟动作,各自起舞,表示对死者的尊敬和怀念,既庄重肃穆又感情真挚。随着社会发展,棕扇舞逐渐淡化祭祀成分,不仅可用在祭祀、丧葬时歌舞,更多的是逢年过节、农事休闲时娱乐的歌舞。

棕扇舞主要是以铓、鼓、钹与唢呐作为乐器,相关道具由谷子、包谷、银链、铜币的一对竹筒和些许松枝共同组成,摆放在竹篾席上。舞蹈有一定技巧性,动作古朴、有趣,常用脚步颤动,起伏开跨及大小手臂的甩转,形态逼真、民族特征非常鲜明,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