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部门动态

绿春县:“绿”治水土流失,“春”绘美丽乡村

来源:绿春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2024-04-08 浏览次数:

绿春县地处云南省南部,西南依李仙江,东南与越南毗邻。有着中山峡谷的自然特征,呈现“八分陆地二分水,三分梯田七分山”的自然格局。

近年来,绿春县以推动新阶段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总结出“理念先行,宣传到位,强化组织,狠抓监管,交叉融合,长效管护”的水土保持工作原则,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先后积极申报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

理念先行绿春县注重水土流失治理,以“治理一方水土、发展一项产业、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改善一方生态环境”为理念,在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基础上将水资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治、农村垃圾及污水处理等结合起来开展综合治理。绿春县围绕水土保持治理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统筹水土保持、中小河流治理、安全生态水系、山水林田湖草、河道清淤整治等水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近三年,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9.94 Km2,增产粮食256720.5千克,增加收入15539470.2元,受益人口59592人。结合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积极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念,探索采用“水保+产业发展”、“水保+美丽乡村建设”等治理模式,努力实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和谐“双赢”。

宣传到位在宣传形式上,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开展了《水土保持法》宣传咨询活动,现场散发水保法律、法规宣传手册,宣讲解答群众提问;制作宣传专题展板,全面、生动、具体展示《水土保持法》实施以来水土保持生态治理、预防监督等工作开展情况;到各乡镇和生产建设单位进行宣传。今年发放宣传画500多张,环保宣传袋1500个,横幅10条。通过宣传,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水土保持法治意识,形成了社会参与、重视和支持水土保持工作的良好氛围,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益。

强化组织按照“政府统一领导、水利部门统一规划、多部门协作”的要求,成立了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强化政府在推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按照部门职责,水务、发改、住建、农业农村、林草、环保多个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一体推进水土保持工作。注重“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提升,加大投入力度,以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为主要发力点,实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制度“五到位”。绿春县委、县政府将把水土保持工作纳入相关单位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重要内容,确保年度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治理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交叉融合围绕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推动实施多部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由县水务局牵头,联合县发改局、县工商信局等部门,实现源头掌握生产建设项目情况,有效避免监管漏洞和执法盲区。建立创新体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水土保持监管,全面梳理在建项目情况,推行“全过程管理、组团式服务”,坚持“部门多主动,企业少麻烦”。强化监管能力,突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监管手段,做到实时掌握信息、精准定位主体、全程跟踪问效,进一步提升水土保持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长效管护多年来,绿春县水务局不断探索总结治理经验,科学编制水土保持规划,不断创新治理模式。根据全县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保持发展需要,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进行的划分并精准施策。在对水土流失治理重点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布设治理措施,严格控制生产建设活动,保护好区域林草植被,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强化监督管理和预防保护,巩固治理成果,促进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天蓝、地绿、水净”,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彰显着蓬勃的生态效益。绿春县通过理念先行、宣传到位、强化组织、狠抓监管、交叉融合、长效管护六个方面来努力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从由“治”到“防”转变,由“量”到“质”提升,由“绿”到“优”深化,打造人为水土流失全面管控,重点水土流失区全面治理,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不断增强,生态效益更加显现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