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链强基固本,锻造边疆发展“主心骨”
绿春县始终将党的建设作为引领发展的根本保障,通过组织嵌入、先锋引领、资源整合,为边疆繁荣稳定注入强大组织动力。

组织堡垒嵌入发展前沿。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治理难点在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在澳洲坚果种植基地、八角提质增效示范区、梯田红米产业带等特色产业链上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132个,确保党的方针政策直达产业一线。在48个边境村寨、23个搬迁安置点等重点治理区域优化党组织设置,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无死角。
先锋力量激活基层末梢。深入实施“头雁工程”,选优配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92名,大力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650余名。组织党员技术骨干、“土专家”3200余人次深入田间地头,结对帮扶农户掌握澳洲坚果管护、红米种植、中药材培育等实用技术。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成为党组织引领乡风文明建设的典范。
资源整合赋能基层一线。强化县级部门、乡镇党委资源下沉,推动项目、资金、人才等要素向基层倾斜。大兴镇“四定”(定人、定岗、定责、定效)工作模式获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并在全省推广,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2024年整合下沉各类惠民资金超1.2亿元,实施项目183个,确保政策精准落地、任务高效落实。
产业链聚势赋能,筑牢富民强边“硬支撑”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绿春县构建“7+N”特色产业体系(茶叶、橡胶、八角、香辛料、梯田红米、中药材、坚果+其他特色种养),以产业振兴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特色农业提质增效。精准发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投资1500万元建成八角提质增效项目1100亩核心示范基地。推广梯田红米2.6万亩、旱地优质稻2500亩、高粱5000亩、人参果5000亩。累计培育中药材29.8万亩,成为富民增收新支柱。澳洲坚果种植面积突破2万亩,橡胶、胡椒年产值分别达6.79亿元和3347万元。




链式思维延伸价值。注重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在稳定原料生产基础上,积极引进或扶持精深加工企业8家,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利用梯田景观、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点15个,让梯田红米等农产品成为乡村旅游的文化符号和体验载体,2024年接待乡村旅游游客同比增长35%。

联农带农共享成果。创新“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模式,全县规范运营农民专业合作社487个,覆盖所有行政村。通过订单农业、土地入股、务工就业、保底分红等方式,将4.2万余户小农户深度嵌入产业链条。茶、橡胶等特色产业带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4年达14785元,同比增长9.2%。
治理链融合共治,绘就团结和谐“新画卷”
绿春县将治理效能作为发展的稳定器和催化剂,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边疆善治新格局。

夯实边疆治理根基。深化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建成集“物理拦阻、技术监控、联防巡查”一体的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2024年查获处置跨境违法犯罪同比下降42%。在所有行政村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提升村级治理精细化水平。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基层调解成功率达98.5%,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浇灌民族团结之花。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发展全过程,平河镇大头拉祜寨成功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全县创成省级示范单位7个、州级示范单位32个。设立民族文化传承点21个,扶持非遗项目12项,民族文化成为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重要纽带。

优化普惠公共服务。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24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85%以上。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乡镇卫生院达标率100%,三猛乡卫生院获国家卫健委通报表扬。教育发展成效显著,绿春县高级中学等5所学校获评2024年度“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县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03%。公共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显著增强了边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4年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位列全省前列。

实践证明,在边疆民族地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保证,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富民增收是物质基础,提升治理效能、维护团结稳定是重要保障。三者如同“轴心”“筋骨”“血脉”,有机融合、协同并进,方能有效破解发展瓶颈,激活内生动力,在祖国西南边陲绘就产业兴、边民富、边疆稳、民族睦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