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以来,绿春县司法局紧盯普法短板弱项,结合“八五”普法规划工作要求,突出重点、健全机制、创新方式,按照“向谁普、谁来普、普什么”的工作思路,不断充实普法队伍,结合边境、民族、山区等县情实际,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对象精准发力,以“汉语+民族语”普法宣传模式为重要抓手,持续掀起普法宣传热潮,极大提升了群众的法治素养,形成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抓好一个统筹,即抓好县委、县政府谋篇布局全县普法工作这个统筹;培养好一支队伍,即加强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这支队伍;组建一批志愿者服务队,即成立绿春县“八五”普法暨普法强基志愿服务队伍,其中1个县级普法志愿者服务大队,9个乡镇普法志愿者服务小队;招募一支普法志愿服务队,即招募组建“云小普”绿春县普法志愿服务队70人;建设一批阵地,即建设1个县级法治文化广场、1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1个乡级法治文化阵地、10个村级法治文化阵地和13个抵边联防所法治文化阵地;守好一条边,即“153法治走边关”专项普法宣传活动;上好一堂课,讲好以宪法为核心,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统领的法治课;配备一批乡村法治通,全县92个村社全面实现“乡村法治通智能机”的安装配置,同时完成了上线运用,实现了铺设公共法律服务机器人县乡村三级全覆盖;打造一个普法栏目,打造《跟着阿皮所长学法律》线上普法栏目,采用“哈尼语+汉语”解说的方式宣传法律常识,接地气有民族特色,打通普法与少数民族群众最后一公里;推出一个普法强基顺口溜,即着眼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编辑创作了一首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题普法顺口溜。

传统宣传与新型宣传相结合
“法施援手”行动强服务送温暖,组织党员及律师积极参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开展“法援惠民生·助力农民工”“法援惠民生·关爱残疾人”等法律援助活动,开通农民工、未成年人、退役军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绿色通道”,为更多的困难群众提供及时、精准的法律援助服务。利用绿春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服务窗口、单位门口LED显示屏宣传普法知识,赶集日节假日法律宣传日集中宣传发放普法宣传资料,在重点区域悬挂标语等,共悬挂普法布标9条,发放普法材料5万余册。制作线上普法栏目《跟着阿皮所长学法律》,推出《绿春普法顺口溜》视频;利用QQ、微信等推送中国普法、云南普法等中央省州各级官媒普法知识。

学校小课与家庭大课相结合
打好法治副校长品牌,全县所有幼儿园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实现全覆盖,定期开展“开学第一课”、“假期安全教育课”、“六一”儿童节等节点法治进校园活动,既包括预防未成年违法犯罪、未成年人保护等相关知识,又宣传防溺水、森林防火、防范诈骗、交通安全、校园欺凌等法律知识。通过“小手拉大手”宣传教育方式,使学生认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树立法治信仰,从小养成有道德、守纪律的良好习惯,敦促他们的家人摒弃陋习,做个守法公民。

线上普法与线下普法相结合
强化党建工作“引领力”,落实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工作制度,结合职工会、每周清晨读书班,组织党员干部职工一起学法,共开展32期;通过开展“大学习”“大练兵”“大比武”活动,持续深入推进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不断增强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法律素养,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执政、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工作能力;结合支部会和各类培训会的契机,开展普法宣传,重点开展以案释法、以案为鉴,用身边的人教育身边的事,共开展40余场次。每周精选3-4个普法小视频和普法信息发布微信公众号、转发微信朋友圈和各工作群,打好线上+线下普法组合拳。

地毯式普法与精准式普法相结合
秉承“群众集中在哪里,哪里就是普法阵地”的宗旨,将普法宣传融入民俗风情、非遗传承和民族节庆活动中,让普法宣传工作更接地气。干部群众都是普法对象,逢会必讲、逢会必普法。全县646名农村法律明白人,积极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作为政策法规“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他们把“法律语言”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本土语言”,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普法,真正实现了民族干部宣讲法治、民族语言解读法治,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加听得明、记得住、用得上。

法治宣传与基层治理相结合
以着力提升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前提,以“法律6+N进”为载体,聚焦法治宣传工作短板弱项,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普法贯穿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两类”重点人员帮教管理等工作中,实现普治结合。普法与矛盾调处化解、疏导稳控一体化推进,创新机制方法,完善“三调联动”机制,健全大调解格局,持续升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激励措施,实施“以奖代补”机制。对辖区重点人员进行入户走访,详细了解群众诉求,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开展“零距离”普法,进一步强化重点人员遵纪守法的法治意识,筑牢法治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