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春县以“万吨水泥进农村、百万资金进乡镇、千名干部进千村”为保障,以“五治五美五带头”(五治:治污、治违、治脏、治乱、治差;五美:庭院整洁美、堂屋舒适美、卧室温馨美、厨房清爽美、户厕洁净美;五带头:带头讲文明、带头促法治、带头懂政策、带头抓产业、带头提技能)为抓手,在全县803个自然村、5.8万户范围内开展“千村万户”大整治行动,每年全县建设不少于100个美丽乡村、每个乡镇不少于10个示范村,每个村至少保障100吨水泥,努力打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漂亮仗,着力绘就千村整治、万户创美、人人示范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全县累计建成国家级“森林乡村”3个、省级绿美乡镇1个、省级绿美村庄1个、州级绿美村庄66个,建成美丽乡村32个,正在建设示范村9个、美丽乡村69个。
抓实党建引领,凝聚乡村建设合力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担当。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两个作用”,建立健全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体制,以“万吨水泥进农村、百万资金进乡镇、千名干部进千村”为保障,实行“一把手”一线指挥、一线调度、一线组织,坚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形成“一起干”“一起受益”的良好局面。加强统筹协调,凝聚攻坚合力。进一步整合全县机关干部、驻村队员、乡镇干部等力量,采用“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包村、村‘两委’班子包组、党员包户”模式,以政府补助一部分、乡镇和村组统筹一部分、定点帮扶单位和企业帮扶一部分、群众投入一部分“四个一”建设方式,按照“谁积极、支持谁,谁主动、谁受益”资源倾斜原则,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加强干群融合,深化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着干”的引领力和党员“带着干”的带动力,推动群众参与乡村建设全过程、全环节,引导群众由“要我参与”向“我要参与”转变,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充分体现民主权利、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引导广大群众用辛勤劳动参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目前,开展党员志愿服务各类活动100余次,党员群众主动投工投劳20000余人次、拆临拆违3000余处、腾退建设用地300余亩。
抓实产业基础,激活乡村发展动力
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科学谋划特色产业,做细做实特色产业规划,按照“乡有主导产业、村有优势产业、户有增收产业”的思路发展全产业链,确保中央、省级财政衔接资金投入产业帮扶占比分别达到65%、53%以上,切实把产业规划布局到乡到村到户。培养各类农产品种植大户,带动其他种植户共同发展,培养致富“带头人”95人,定期举办农产品展销会,不断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为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持续增收打牢基础。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以茶产业、八角产业为重点的绿色产业发展,建设茶产业、八角产业、澳洲坚果等3类示范种植基地,持续提升绿春茶品牌知名度,围绕茶叶、香辛料、橡胶等重点产业,积极推进农产品、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工作,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带动种植户科学管理,提高品质,增加收入。目前,立足全县130多万亩绿色产业优势,累计发展茶产业25.25万亩、橡胶40万亩、香辛料28万亩、中药材29万亩、梯田红米3万亩、澳洲坚果2万亩、人参果4000亩。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创新生产经营方式,推行资产入股、资金入股、订单生产、托管代销、务工就业等利益联结方式,将更多群众融入到产业链条中,强化联农带农惠农,打造农业产业化互惠共赢利益共同体。92个村(社区)村级集体经济稳步发展。截至目前,全县92个村(社区)收益共计1108.86万元,经营性收益达到5-10万元的32个,10-20万元的31个,20-25万元的4个,25万元以上的7个。
抓实振兴铸魂,燃活乡风文明活力
加强文明培育创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着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投入“以工代赈”项目资金930万元实施排水沟16600余米、场地硬化63000余平方米、挡土墙21500余立方米,建设猪厩、垃圾处理房、活动室等乡村基础设施,提升乡村风貌,推动乡村振兴“塑形”更“铸魂”。目前,创成省级和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各3个,省级行政村2个、州级行政村5个,省级自然村5个、州级自然村4个,大头拉祜寨列为云南省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创成县级及以上文明村78个、文明乡镇9个、文明单位66个、文明校园36个。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全面推行“一约四会”(“一约”即村规民约,“四会”即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制度,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收家治家、勤俭持家行动,全面革除农村彩礼攀比、厚葬薄养、大吃大喝、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推动形成崇尚先进、见贤思齐、人人思进的浓厚氛围。目前,选树“云南好人”3名、“红河好人”15名、“新时代红河好少年”7名、州级道德模范4名、县级道德模范38名、“新时代绿春好少年”136人、县级文明家庭103个。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以“政治引领、法治为要、德治先行、自治强基、智治辅助”为抓手,打好“政治引领聚合力、法治为要提定力、德治先行强内力、自治强基固阵地、智治辅助强推力”组合拳,共筑乡村基层治理“绿春样板”,激活乡村振兴新动力。2024年,确定“先进基层党组织”340个,选派83支249名驻村队员下沉一线指导,招聘29名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担任基层治理专干。培养“法律明白人”554人,191名干警挂联92个村(社区),持续开展“153”边境普法行活动,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88个,完成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建设102个,开展“三话六学”实践活动2000余场次,全覆盖完善村规民约803个,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