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政务要闻

云南绿春:村史室保存记忆留住根脉

来源:云南网 记者 朱海 李树芬 发布日期:2018-09-03 浏览次数:

走进坐落在元(阳)绿(春)二级公路旁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戈奎乡加梅村委会咪丕村史室,映入眼帘的是墙上悬挂的宣传展板和桌上陈列的老旧物件。

“2014年,咪丕村因为地质灾害搬迁到了现在的位置,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到外地打工,建设村史室就是要让大家记住村寨的根脉,传承哈尼族传统习俗,珍惜现在的好日子。”戈奎乡党委副书记李宜勉介绍。顺着李宜勉的讲解,我们仿佛走进了时光隧道,咪丕村的来历、哈尼文化、民风民俗、奋斗历史、发展改革成果,一幅幅画面在眼前流动。墙边摆放的桌子上,有以前哈尼族群众生产生活用具,如犁、轧棉机、挎包、木盆、竹帽等;也有民俗用品,如嫁衣、服饰等。浸染着民族特色和泥土气息的老物件勾起了不少人的回忆。“自从开办以来,村史室受到群众欢迎,他们积极出谋划策、添砖加瓦,许多人还送来了自家珍藏的老东西。”

“咪丕村史室是绿春县首个按照‘六要素’新标准建成的村史室,着重展示历史沿革、村庄概貌、发展综述、乡贤善举、荣誉展示、未来展望等6个方面的内容。”绿春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阳介绍,绿春县委宣传部、组织部、农办及县文明办于8月初共同印发了《绿春县村史室建设实施意见》,在全县范围内有序开展村史室建设,发挥文脉传承、存留乡愁、资政育人的功能,助推精神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按照规划,各乡镇将采取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先行试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步骤进行。今年内,每个乡镇的1个村委会、3个村小组将完成村史室建设并投入使用,先试先行。

为使文化阵地活起来,咪丕村史室同时还成为村民小组的党支部活动室和村民活动室。“我们因地制宜,利用村民小组活动室、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广场、文化墙等农村现有公共资源功能,将村史室与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农民夜校等有效结合,与脱贫攻坚、党员教育、感恩教育、科学文化普及、移风易俗等进行功能整合,发挥‘多室合一’的作用。”李阳介绍道。

今年,王龙玉明考取了红河学院,成为村里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大学生,大家把她手拿录取证书的照片端端正正贴到了村史室的展板上,“以前村民受教育少,文化程度低,现在打响脱贫攻坚战,更要大力弘扬崇尚知识的风气,阻断世世代代的穷根。”李宜勉感慨。

按照计划,绿春全县将通过示范引领、分批建设,形成村史室规模效应。力争到2019年底,全县60%的村委会都建起村史室;到2020年底,实现全覆盖,每个村都有村史室或村史墙、村文化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