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过节了,兄弟民族共同来庆贺;哈尼族过“十月年”,其他民族也纷纷过来沾喜气;哈尼族同胞手艺巧,拉祜族的房子他们来建;瑶族同胞种出的草果好,附近村寨纷纷来请教。哈尼族、瑶族、彝族、拉祜族、汉族毗邻而居,虽语言不同,服饰不同,但各民族像亲戚一样和美相处,像亲人一样互帮互助。这是绿春县各民族每天都要上演的生活故事。
民族团结如一家,说到还能做到。瑶族同胞邓文清说得好:“生在一方土,便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作为全国哈尼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份,绿春县世居着哈尼族、彝族、瑶族、傣族、拉祜族、汉族6个民族,共24.20万人,其中哈尼族人口21.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7.6%。近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绿春县各族人民心手相牵、守望相助,“哈尼家园 生态绿春”处处呈现着民族一家亲的如春美景。
同心——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
在绿春县半坡乡二甫村,有个特别的小山村,叫“大姑”,它与越南接壤。
维护民族团结像维护边境线一样神圣,民族团结由心而发。村民陈兴发说:“乡亲们都互帮互助、团结协作。每逢节日,大家在活动室广场摆开长桌宴,大家相互拉家常,唱唱歌、跳跳舞,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
身处边境线,赤诚中国心。在半坡乡,人民群众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在边境线上巡逻、在茶山采茶,各民族总是走在一起;易地搬迁,接纳少数民族群众安家落户;各民族互学互助,团结的故事讲也讲不完。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绿春的底色,更是落实建设‘团结进步美丽绿春’的底线。”绿春县的决策者们是这样认识的,也是这样做的。该县创新思路探索形成“四个三”的民族工作模式:夯实三个基础——民族团结的精神文化基础、物质发展基础、群众社会基础;构筑三道防线——思想防线、制度防线、组织防线;动员三种力量——民族工作专业力量、本土少数民族知名人士力量、民族工作决策评价力量;加强三项工作——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民族发展巩固传承工作、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
“多年来,绿春没有发生过涉及民族因素可能影响民族团结的重大事件。”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杨常代自豪地说。民族关系,连续多年成为绿春民众满意度高的社会发展指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等理念,在“哈尼家园 生态绿春”上生根、发芽。
同行——
“脱贫路上,绝不能让一个民族掉队”
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委会拉祜寨地处中越边境线,全村共有33户167人,全部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是典型的贫困村。
然而,拉祜族群众的生活在2017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党的民族政策关怀下,全村33户拉祜族村民结束了“棚居猎取”的生活,全部搬进了政府为其建造的新居。
走进拉祜村寨,统一的二层楼房,平坦整洁的水泥路通往各家各户,篮球场、小广场、学习室、党员活动室配套完备,电视机、电磁炉等家用电器一样不少,自来水、太阳能、厨房、客厅、卧室、卫生间设施齐全,猪厩、鸡厩实行“人畜分离”。“这样的好日子,只有在梦里想到过。”村民王先山感叹道。
与拉祜族群众一样,绿春大黑山乡嘎处村各民族群众也同样经历了民族团结进步“一步跨千年”的巨变。“以前是土基毛棚、随地拉撒、油灯取亮、挑水解渴、人畜同屋,现如今,户户有产业、家家有新房,一天一个样。”脱贫走了心,也让嘎处村变了样。2014年至2016年,嘎处村减贫289户1306人,2017年实现减贫98户377人,整村退出贫困。
“脱贫路上,绝不能让一个民族掉队。”这是绿春县委、县政府的共识。2015年来,全县整合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7.6亿余元,完成1个贫困乡、14个贫困村脱贫退出,减少贫困人口4.3万余人。依托大自然馈赠的绿野千里,该县引导群众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项目资金大力发展茶叶、橡胶、胡椒、草果、重楼、砂仁等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为边疆民族地区贫困群众实现增收致富开辟新路。近五年来,全县新增和改造香油料、中药材、商品林等绿色产业30余万亩。
绿春县的少数民族,人居环境焕然一新,“五网”建设“四通八达”,产业发展“独木成林”,民生事业“绿树成荫”。脱贫攻坚各民族一路同行,成为绿春最美的风景。
同进——
“幸福生活美如画,歌声飞出心窝窝”
“踏上哈尼梯田,一级一登天,拖来彩虹当桌,摆成长街宴……”
燃篝火、对山歌、跳舞蹈、吃长街宴……每年的十月时节,绿春成了歌的世界、舞的海洋、美食的天堂。
在绿春,“十月长街宴”既是哈尼族的重要节日,也是汉、彝族、瑶族、傣族、拉祜族等世居民族的重要节日,既是全县人民的民族庆典,也是各民族之间心心相近的大联欢。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按照“政府扶持、协会主办、市场运作”的原则,文化节上,具有千余年历史,承载了哈尼厚重而古老民族文化的宗教、饮食、歌舞、服饰等一一展现,民族服饰和土特产品展销、民俗风情画展等系列活动搭建起对外经贸旅游合作交流的全新平台。
团结紧,发展快。随着黄连山丫口宣教中心、“哈尼神山·阿倮欧滨”公园等一批生态民俗旅游景点竞相迎客,绿春县依托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青山绿水,将民俗文化转化为旅游资源,让少数民族群众感受民族之美、时代之美。
“幸福生活美如画,歌声飞出心窝窝。”同乡同村同寨,共学共事共乐,绿春县各民族群众在创建团结进步美丽新红河,建设“哈尼家园 生态绿春”上携手同心、团结奋斗。
哈尼的宴、彝族的舞、瑶族的节、拉祜族的房相映成辉,各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绿春发展增添更多动力。去年,绿春县完成生产总值34.53亿元,同比增长1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47元,同比增长12%。
团结花开红满枝,绽放绿春正绚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24万绿春各族儿女共筑民族团结生命线,昂首阔步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