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传统产业“低产效微”这一困局,绿春县结合南部山区、产业扶贫、生产脱贫等脱贫攻坚政策实际,以“长短结合”为主线,以“农民增产增收”为目的,采取“抓园区+引龙头+提质量+延链条”的“四位一体”举措,着力破解低产能、低产量、低效益“三低问题”困境,确保农民增收脱贫有稳定产业支撑。
园区拉动“强支柱”
产业园区,是龙头企业的家园,是拉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火车头”。绿春县在脱贫攻坚和转型发展中抢占先机,以产业园区经济建设来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近年来,积极推进晋思路一号桥、规洞河坝、牛孔河坝等为主的生物产品加工园区建设,规划面积为803公顷,目前完成投资1.6亿元,已有石斛加工、茶叶加工、农产品销售电商、农产品精深加工等6家企业入驻园区,订单生产、产销直挂的经营模式和“企业+基地+协会+农户”、“企业+基地+经济合作组织+市场”等多种产业模式在园区确立,初步形成创新创业氛围浓郁、竞争优势明显、产业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雏形,成为拉动绿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龙头带动“缔农户”
绿春县结合农业供给侧改革,围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惠政策引进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和壮大本地新型经营主体,紧密缔结龙头企业与贫困群众的增收利益。以平河镇为例,2017年实施了橡胶、茶叶、八角等产业提质增效项目28公顷,年产值突破7340万元,为15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1299万元,达到人均增收1741元的经济效益。目前,全县引进农业龙头企业6个,发展产业协会22个,组建胡椒、橡胶、茶叶等产业专业合作社15个,带动了全县7540户贫困户依靠龙头增收致富。
提质增效“吐新绿”
所谓提质增效,就是强产值、提产能,变优势产业“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2016年以来,绿春县实施了以茶叶、橡胶、香料为主的“三补一培”提质增效增收工程,为群众脱贫增收筑牢了绿色产业支撑。通过实施提质增效工程,每亩橡胶的产量由200公斤提升到240公斤,每亩产值由2600元提升到3120元,增产增效率均达20%,橡胶产业正成为该县广大群众脱贫增收的“绿色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