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政务要闻

绿春“产业富边”“国门党建”双推进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3-15 浏览次数:

绿春县牢固树立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的理念,以“乡村干部教育实践基地”为平台,提升边疆地区党员群众技能水平,以“多村一股”股份合作经济为突破口,发展壮大边疆地区村级集体经济,以“党建上山”为载体,服务边境一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有效实现了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双推进。

针对“素质型贫困”的现实难题,绿春县委在各乡镇创建集理论学习、技术实训、试验示范、生活娱乐、经济创收等多样功能的“乡村干部教育实践基地”,有效带动基层党组织发挥“自我造血”功能,基本上改变了“等靠要”的思想,实现从“无钱办事”向“有钱办事”、从“被动解决”向“主动服务”的转变。目前,各基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优质产业培植、现代农业科技等系列培训班460期、3万余人次,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3500余人,选育“致富能手”“土专家”“田秀才”2600余人,涌现出了诸如被CCTV-7《致富经》栏目采访的野猪养殖大户赵菲等一大批脱贫致富带头人,示范引领贫困群众学技术、谋发展、奔小康。

为有效解决部分村(社区)基础薄弱、发展股份合作经济无项目条件等问题,绿春县按照“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抱团方式,在半坡乡试点“每个村(社区)入股25%,共同发展一块100亩的橡胶产业”的“多村一股”股份合作经济模式,实现涉及项目试点的4个村(社区)每年收益6万元左右,有效解决了胶区矛盾纠纷调处“最后一公里”和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同时,做好项目试点成功经验推广,组织16个党(工)委和相关单位部门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探索出“多村一股”“一村多股”的股份合作经济4个,有力推动了发展股份合作经济方式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转变,带动全县91个村(社区)中有84个发展集体经济、43个村(社区)年经济收入达1万元以上,基本实现“十二五”期间全面消除“空壳村”的良好格局。

同时,该县还针对边境山区少数民族村寨的传统产业情况,因地制宜制定梯田红米、稻田养鱼、胡椒腌制、烟筒制作、鼓凳编织、服饰缝制等一批民族传统产业发展计划,充分利用“农村电商”等载体拓宽销售渠道,带动边境民族群众特别是青年群体就地就业、脱贫致富。近年来,该县累计发放“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1433万元,帮助300余名困难党员创业致富,带动120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