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春县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找准边境民族教育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融资模式、师资建设、分类施策等方面,着力破解教育改革与发展难题。
一是创新融资模式,破解教育项目融资难题。 针对 教育起步晚、优质 资源总量不足、教育发展不均衡、县级财力匮乏等现状, 该县 拓宽 项目建设 融资渠道,采取“政府 +社会资本”合作( PPP)方式,引进资力雄厚技术先进的企业,融资建设教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实行项目市场化运作。 目前, 出资方“绿春县城市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与社会资本方“云南泽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签订了 PPP项目合作框架合同, 注册成立了绿春县绿达教育发展有限公司 , 概算总投资近 1亿元新建 2所学校, 预计 2018年 9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其中: 一所为 九年一贯制学校,预计 投资 7317 万元,规划办学规模为 36个教学班, 1800名在校生,校舍建筑面积 23000平方米;另一所为幼儿园 , 预计 投资 2333.18 万元, 规划办学规模 36个教学班, 1200名在园幼儿,校舍建筑面积 9763.73平方米 。
二是强化师资建设,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全面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差别化政策,切实增强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稳定乡村教师队伍, 激励广大教职员工扎根乡村、服务群众, 有效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坚持“以岗定补、在岗享有、离岗取消、实名发放、动态管理”的补助原则,合理设置补助档次、补助差距,补助重点向条件艰苦地区倾斜,向村小和教学点倾斜,根据档次足额发放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资金。今年以来,全县共发放乡村教师生活补助 849人,共计资金 48.12万元。
三是实行 分类施策,多措并举狠抓控辍保学。 实行“双线四包”制,层层分解控辍保学责任,坚决杜绝因贫辍学。免除农村籍普通高中生学费,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营养改善计划”,为大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坚决遏制“转学宴”“复学宴”“补课宴”等不良现象。采取电话联系、入户走访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及家长思想动态,着重关注留守儿童和有辍学倾向的学生,做实做细入学复学动员工作。今年以来,免费发放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 29191套,惠及学生 29191人; 免除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学费 2129人,免除资金 85.16万元;违规收费案件为“ 0”。
四是 夯实脱贫基础, 推动智力物质“双脱贫”。 以培养合格人才、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目标,压实脱贫责任,夯实教育脱贫基础,在“扶智”上下功夫。制定《绿春县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2016-2020)》,选派人员驻村做实做细扶贫规划,在提升技能培训、搞好基础建设、完善基层组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育部门职能优势,将挂钩联系点骑马坝乡托河村中小学生 50人,统一安排到教育资源相对优质的县属学校接受教育,并同等享受“两免一补”、营养改善计划等教育惠民政策。
五是 实施双语教学,传承少数民族多元文化。 结合少数民族人口比例高的县情,采取示范建设、文化挖掘等措施,在全县范围内推行“汉语 +少数民族语”双语教学模式,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截至目前,双语教学模式已推广到全县 164所学校,其中 2所学校(大寨民族小学、纳卡小学)被列为云南省“双语双文”教学试点单位。被列为“全国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县”以来,全县建成“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1所,“云南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示范学校” 4所,编印《绿春县民族民间美术》《绿春县民族舞蹈与音乐》 2套乡土艺术教材,均用汉字、哈尼文字互译编著,为双语教学提供素材;倡导学生用双语沟通交流,校内悬挂汉、哈尼、彝 3种文字的标语,校园广播平台进行双语播音解说等;选派不同学科教师参加双语教学技能培训,以强化汉语授课能力为重点,提高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教师的双语授课能力和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