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春县以建设“哈尼家园•生态绿春”为主题,以城乡规划为引领,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城乡并重、属地管理”的原则,以“八个一”为抓手,不断改善全县人居环境,提升各族群众的自豪感、幸福感,让哈尼山乡绿春更加宜居宜业。
(一)“一乡(镇)一园”。绿春县紧跟上级政策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城乡“四治三改一拆一增”整治行动工作安排,增加城市森林公园绿化工程,紧密结合绿春实际,以哈尼生态城建设为契机,实施一个乡镇建设一个森林公园工程,增加绿化面积,遏制生态系统的退化趋势,积极构建科学的生态安全格局。2016年,县城所在地大兴镇阿倮欧滨森林公园一期工程完工,完成城市面山绿化1133 公顷,城区绿化率达18.1%。
(二)“一乡(镇)二厂”。环境整治的出路说到底,是垃圾往哪去和污水如何收集的问题,而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的配置。日常垃圾处理体系对于城市而言是与生俱来的“先天优势”,在乡镇、农村则是“短板”,如何建构垃圾处理体系是农村环境整治的基础性工作、紧迫性工作、长远性工作。绿春县按照“一年重点治理,两年大见成效,三年巩固提高,四年规范管理,五年实现常态化”的方针,将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建设提上议事日程,以乡镇“两污”处理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重点村庄污水治理工作。新建8 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项目、新建8 个乡镇生活垃圾处理及收运设施项目。到2020 年,基本实现乡镇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行政村、自然村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建立乡村垃圾、污水处理特许经营制度和收费运营机制,搭建投融资平台。目前,计划投资3127.81 万元,完善污水处理管网工程,将污水收集率由60%提高到90%。
(三)“一乡(镇)一支队伍”。绿春县属于老少边穷地区,由于生活居住环境方面等原因,乡镇、村规划管理薄弱,违规建设的现象突出。为确保城乡接合部环境整治工作进入常态化的长效管理,进一步延伸城市管理触角,县委、县政府全面统筹各部门城市管理能力,要求每个乡镇建立一支8 人以上的监察队伍,常态监察各乡镇的垃圾环卫工作和违章建筑等方面违法违规现象。
(四)“一村一个公厕”。按照在村庄开展“七改三清”整治行动的安排部署,县委、县政府实施公共厕所建设,以“数量充足、布局合理、干净无味、使用免费、有效管理”为要求,加快农村卫生公厕改造建设进程,新建99 个乡镇公厕。到2017 年完成行政村所在地1 座以上公厕改造建设,实现乡镇、行政村所在地水冲厕全覆盖,巩固提升百村公厕建设成果。到2020 年,基本完成农村户厕无害化建设改造。
(五)“一村一个水源林”。加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开展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清洁农村水源,要求每个行政村所在地要打造一个规模不小于100 亩的水源林。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违规建筑和排污口,全面排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周边排污源,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县级以上重要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达97%以上,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得到保障。
(六)“一村一个封山育林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下,我州南部地区毁坏生态林、水源林发展经济林果,导致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现象日益突出,河流、湖泊、大气污染不同程度存在、有些地方还非常严重,重金属污染防治、节能减排难度大等。如果任其发展,人居环境将不断恶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制约将不断加剧。对此,绿春县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定位重点开发,加强封山育林工作,要求每个行政村都要打造面积不少于1000 亩的封山育林区,积极创建绿色园林乡镇。
(七)“一户五棵树”。改善人居环境工作涉及千家万户,面广量大、任务重,只有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才能取得实效。绿春县在提升人居环境工作中,坚持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思路,充分利用电视、新媒体、公开信、文艺表演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造势,使环境整治工程的意义进村入户,入脑入心,正确引导城乡居民积极参与到环境整治工作中来,开展乡村增绿补绿活动。2017 年,每个行政村每户人家完成水源林周边五棵树种植,以本地树种为主,鼓励种植经济林果,创建绿色村庄,增加经济收入,实现生态经济双丰收。形成“全民参与、人人动手”的工作局面,真正落实“环境提升为了谁,环境提升依靠谁”的理念。
(八)“一个干部五棵树”。绿春县提升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以来,把环境卫生整治当做干部职工转变工作作风,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鼓励干部职工积极主动投入工作一线。2017 年实现全县干部职工、半脱产干部,每人栽种不少于五棵树苗,用实际行动为群众做表率,既加快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人居环境提升整治工作步伐,又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积极性。高位统筹、全民参与,全力建设“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绿中、翡翠绿春、山水画卷”的绿春新城,为打造美好城乡人居环境做积极贡献,为建州60 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