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云岭大地的中越边境上,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97.32% 的绿春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边境地域特色、民族多样性优势与独特文化资源,通过 “文化自信凝心、文化认同聚力、文化创新赋能” 的三维路径,走出一条 “文化赋能民族团结、文旅融合促发展” 的特色之路,让边疆大地绽放出文化繁荣、民族和睦的绚丽之花。

文化自信凝心,以边地文化赓续文脉基因绿春县深知文化自信是边疆稳定的 “压舱石”,从文化溯源与生态守护双轮驱动,深挖历史根脉、守护生态文脉,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根基。
文化溯源,唤醒历史记忆。绿春县组建专家团队深耕古籍研究,梳理《尚书・禹贡》等典籍中夷蛮族与各族先民共治水患、开辟农耕文明的史实,还原各民族 “携手奋斗、休戚与共” 的历史记忆。他们将古籍中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元素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形成了《绿春边境文学》系列丛书。其中,《绿春变迁》描绘了各族群众脱贫攻坚、共建家园的历程,《祖传的大山》展现了对生态保护的共同坚守,这些作品在县融媒体中心平台发布后,阅读量累计超5万人次。在 “世界读书日” 活动中,绿春县举办多民族共同参与的经典诗文朗诵会,将《黄河颂》等红色经典与哈尼族创世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同台呈现,促进了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交融互鉴。同时,绿春县深挖 “阿倮欧滨” 文化内涵,以此为核心打造阿倮欧滨森林文化公园,让各族群众在传统仪式中感受 “各民族同根同源” 的历史渊源,增强文化归属感与民族认同感。
生态守护,厚植文化底气。绿春县坐拥93万亩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76.02%,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生物基因库。该县将边境各民族 “天人合一” 的生态理念与现代环保实践深度融合,通过建设生态宣教中心、打造 “森林—村寨—梯田—江河” 生态旅游线路,让群众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感受民族文化的当代价值。“绿春文艺” 微信专栏已发布92期,刊登诗歌、散文、故事等作品236篇,其中《诗意绿春》《生态绿春文学丛书》等系列书籍,系统展现了各民族共同的生产生活场景和精神追求。2025年新出版的《山那边》《山里人》等作品,通过讲述多民族互助故事,强化了 “中华民族一家亲” 的理念。此外,绿春县还开展 “生物多样性摄影展”“梯田丰收” 等主题活动,累计收集摄影作品5000余件。2025年在大兴镇那倮果村开展的 “拍摄全家福” 活动,为30户多民族家庭定格幸福瞬间,成为 “民族团结一家亲” 的生动见证。如今,黄连山周边村民既是生态守护者,也是文化传播者,他们通过生态旅游讲解各民族生态智慧,以生态自信涵养文化自信,筑牢边境地区思想防线。

文化认同聚力,以多样民族培固团结根基绿春县充分尊重和利用民族多样性优势,从非遗传承、艺术创作、文化传播多维度发力,推动各民族文化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族群众心中。
非遗传承,架起 “连心桥”。绿春县现有61个国家和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其中国家级非遗《都玛简收》叙事史诗堪称 “文化瑰宝”。为让史诗 “活” 起来,绿春县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民间走访老者,收集不同版本故事细节,将其改编为舞蹈、音乐、戏剧等文艺作品,融合各民族乐器,让古老史诗走上舞台、走进校园。在平河镇边境国门车里小学,《都玛简收》改编的音乐剧成为 “石榴籽课堂” 的重要内容,各族学生通过演唱、表演,理解史诗中蕴含的 “民族团结、互助共生” 理念,非遗传承由此成为连接各民族的文化纽带。
艺术创作,绘就 “融合画”。2025年7月,绿春县文联邀约深圳市龙岗区大芬美术家协会的艺术家们来到绿春,以画笔为纽带,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艺术对话,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绿春县东仰民族歌舞团汇聚多民族艺术人才,坚持 “传统与现代交融” 理念,创作出《新米节》《鼓语欢腾》等精品节目。《新米节》以哈尼族原生态丰收场景为蓝本,生动展现各民族共庆丰收的农耕文化;《鼓语欢腾》融合彝族跳鼓舞、哈尼族芒鼓舞元素,将不同民族的 “鼓文化” 融为一体,先后斩获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类一等奖。
文化传播,织密 “同心圆”。绿春县依托 “道中华” 平台与国家主流媒体,推出《希望之春》《玛玉茶歌》等主题歌曲,MV中梯田风光、民族节庆与各族群众幸福笑脸相得益彰,在全网引发广泛传播。同时,文艺工作者深入学校、社区、村寨开展惠民演出,2024年累计开展115场,惠及群众超10万人次。
在平河镇护边员哨所,一场 “边关文艺汇演” 让护边员们感慨:“歌声里唱的是我们的生活,舞蹈里跳的是我们的团结,这样的文化盛宴让我们更有归属感。” 文化传播的 “滴灌式” 覆盖,让民族团结种子在边疆群众心中生根发芽。

文化创新赋能,以独特文化共筑精神家园绿春县将边地独特民族文化与群众需求、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文旅融合、品牌打造、惠民服务的创新实践,让文化成为带动发展的 “金钥匙”,推动各族群众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旅融合,激活 “乘数效应”。每年哈尼十月年期间,“天下最长宴席” 长街古宴成为文化创新的 “重头戏”。二三十支文化方队展示农耕技艺、非遗传承,游客在品尝哈尼豆豉、腌鱼等特色美食的同时,沉浸式体验民族文化。2024年哈尼十月年长街古宴期间,全县接待游客15.87万人次,实现文旅收入1.75亿元,吸引192家商家展销,现场签订5个引资项目10.15亿元。此外,绿春县以 “中国哈尼城”“黄连山国家公园”“腊姑梯田” 为核心,打造文化体验、生态康养、边境探险等旅游线路,推动 “文化+旅游” 深度融合。如今,哈尼族绣娘通过旅游文创产品实现人均年增收2.4万元,茶农依托 “茶文化旅游” 让玛玉茶亩均产值从2023年的1820元提升至2025年的2600元,文化创新真正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品牌打造,提升 “文化能级”。绿春县全力打造 “六张名片”——“哈尼长街古宴”“绿春县名”“哈尼神山・阿倮欧滨”“哈尼语标准音”“绿春县博物馆”“黄连山”。其中,绿春县博物馆收集保护哈尼族濒危文化遗产3000余件,成为展示民族文化、促进交往交流的重要平台;“绿春十里长街” 获评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认证的 “最长的哈尼族民俗画主题街”,成为城市文化地标。借助 “绿春文艺” 公众号开设 “摄影专栏”,2025年发布《虾芭时光》《云山迷客》等系列作品140幅,单篇阅读量突破8000次。邀请和支持云南省南社研究会在虾巴村挂牌 “云南省南社研究会乡村振兴虾芭研究中心”,推动诗词文化与各民族传统文化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2024年,拉祜寨凭借党群同心、发展兴边产业、培育文明新风、创新文化实践等特色,获评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成为边地文化品牌赋能民族团结的生动例证。
惠民服务,传递 “文化温度”。绿春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组织开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及民族团结进步书法、绘画作品现场临摹交流和诗歌朗诵会” 活动,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绿春县民族文化工作队深入4镇5乡开展乡村振兴文化惠民演出,让偏远村寨热闹非凡。同时,设立民族文化研究所,培养哈尼语标准音传承人与研究人员,出版少数民族书籍和视频资料,让群众在文化服务中增强获得感。此外,绿春县坚持 “文艺下乡”,每年春节组织书法志愿者深入乡村、学校书写春联和 “福” 字,2024—2025年累计赠送春联1700余副、“福” 字1100余个。同步将文化惠民与互嵌发展相结合,在140所学校推行 “混班混宿”,组织各族青少年赴上海、重庆开展 “石榴红” 夏令营,三年来促成323对跨族青年通婚,推动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深度互嵌。

从古籍中的民族融合印记,到舞台上的非遗新韵;从村寨里的惠民演出,到文旅融合的蓬勃发展,绿春县以边疆民族文化为纽带,将各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2024年,绿春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4.41亿元,同比增长6.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076元,同比增长5.7%,实现了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如今,绿春县各族群众以更坚定的文化自信、更深厚的民族情谊,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南疆大地常开长盛,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书写更多 “边地文化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