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绿春县民族团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绿春县:“四举措”关爱“一老一小”助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

来源:绿春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2025-09-09 浏览次数:

近年来,绿春县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将“一老一小”关爱服务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抓手,通过党建引领、阵地覆盖、服务创新、社会协同四项举措,让民生服务与民族团结深度融合,有效提升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幸福指数,绘就出各民族守望相助的温暖画卷。

党建引领,织密“四级网格”体系筑牢团结根基

立足多民族聚居实际,构建“县—乡—村—组”四级联动机制,形成“乡党委—村党总支—村组网格员—党员中心户”网格化管理体系。在“千万干部下基层行动”中,各族党员干部、驻村队员、教师等深入哈尼族、彝族、瑶族等村寨,对全县7462名留守儿童、2211名留守老人开展全覆盖摸排,在建立心理偏差、特殊困难、监护不力等类型档案时,充分尊重各民族生活习俗和文化差异,确保信息精准并动态更新,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责任实。通过“万名党员联万家”活动,不同民族党员干部结对帮扶,2024年以来累计开展2万余人次走访探视,用民族语言拉家常、解难题,让党的关怀通过“民族语”传递到各族群众心坎上,切实筑牢“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组织根基。

阵地覆盖,打造“朝夕服务”平台促进交流交融

绿春县以“满足各族群众需求、促进民族情感交融”为目标、整合资源建成37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个乡镇敬老院、92个儿童之家,实现服务阵地全覆盖。如戈奎乡敬老院里,配备棋牌、音响等设施,各族老人一起下棋、唱歌,在民族文化交流中增进感情;未成年人保护站,哈尼族、彝族等各民族孩子共同搭建积木、阅读图书,从小培养团结友爱的意识。此外,驻村工作队协调资金建设“老年互助中心”,安装太阳能洗浴设施,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并捐赠衣物、被褥等物资,惠及数千名儿童和老人,让服务阵地成为凝聚民族情感、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温暖港湾”。

服务创新,丰富“关爱活动”载体深化文化认同

以“活动聚人心、文化促认同”为思路,通过多样化服务深化各民族文化认同。精神文化交融活动。每周六开展的“大手牵小手”、陀螺赛、篮球赛等活动中,各族老少同台竞技,其乐融融;亲情连线时,不同民族家庭通过视频互致问候,传递温暖。健康教育保障服务。联合乡镇卫生院开展的体检送健康活动,惠及留守儿童98人、留守老人96人,多民族医疗服务队用民族语言普及健康知识,让服务更贴心。特色主题育人活动。“暖冬助学”“衣暖童心”等特色活动中,社会力量捐赠的教学用具、书籍,不仅传递了关爱,更通过“快闪图书馆”“趣味积分兑换”等形式,引导孩子们学习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彝族刺绣、剪纸等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如今,绿春县376名留守儿童纳入低保,401名留守老人享受低保政策,越来越多的各族老人和孩子共享发展成果。下一步,绿春县将继续深化医养结合、智慧养老等模式,让“一老一小”关爱服务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注入更多温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