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各地都陆续进入了秋粮收割的关键时期。近日,在绿春县大兴镇规洞村的半山腰上,往日的传统农作物由绿衣换上了一身“金装”。这是2023年由国家科技特派团绿春团、省农科院绿春县农科服务团帮扶种植的400余亩香糯水稻覆膜旱种示范稻,迎来了首次丰收。

绿春县大兴镇高山寨村民 普德厚:(哈尼语大意)今年,通过县农科局的宣传引导,种植了旱稻,长势很好,现在开始收割了,我家栽种了5亩,苗和肥料都是他们提供的,预计产量会比水稻高。

稻田里,农民忙着收割,绿春县农科局和统计局的工作人员也忙得不可开交,为全面掌握粮食生产情况,他们正在给首次丰收的旱作水稻进行实地“测产”。测产中,工作人员通过人工主导、设备辅助的方式,认真选点、随机取样,对旱稻株行距、株高、有效穗数等主要数据进行测量。

绿春县统计局副局长 高庆芬:为提高数据统计质量,我们统计部门与农科人员到旱稻示范种植点,抽取好、中、差3个点,每个点1.1亩以上,进行实地测产。测产结果为平均每亩产量513.1公斤,比其他杂交水稻平均增产63.1公斤,增产14%,成效显著。

绿春县县内高山延绵,沟谷纵横,受水源、土地保水条件限制,只有旱地的农民大春节令只能种植玉米、荞麦或闲置,此次大兴镇旱作水稻的成功种植,为全县的山区土地转型、合理利用闲置土地、粮食增产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据悉,2023年,国家科技特派团绿春团、省农科院绿春县农科服务团与绿春县农科局组成攻关团,在大兴镇阿迪村委会开展了水稻覆膜旱种示范,主要技术核心为:优良品种选择常规香糯米品种“云科梗1号”+水稻种子种衣剂复配包衣技术+水稻覆膜旱种技术+水稻大豆套种技术集成示范。核心示范样板面积有100亩、带动相关品种技术示范推广200亩。目前,绿春县已在大兴镇、三猛乡等4个乡镇推广“水稻旱作”试验示范1000亩。

绿春县农科局植保站长、高级农艺师 卢木朴:水稻地膜种植、种衣剂复配技术集成应用有三个优势,一抑制杂草生长,在不使用化学除草剂的情况下,减少人工除草成本;二是保温保湿,保证出苗整齐,植株健壮,在前期干旱严重、播种后20天没有下雨、没有人工灌水的条件下,仍然达到了植株出苗整齐,长势健壮;三是促进植株分蘖,在全程靠降雨灌溉的条件下,促进了水稻分蘖,增加有效穗数,这三个方面是保证这个试验示范项目丰产增收的基础。
截至目前,绿春县已完成粮食播种面积40.59万亩,其中,大豆播种面积2.4万亩,完成任务数的100%。小春粮食已完成收割,完成2.5491万亩,产量 0.3187万吨,其中,小春大豆0.3139万亩,产量0.0284万吨;早稻完成收割0.6592万亩,预计产量0.257万吨。预计能完成全年粮食产量11.32万吨以上,完成任务数的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