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说绿春

竹子与哈尼族的竹匠艺人

文章来源:绿春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2021-10-25  浏览次数:

  哈尼族居住在向阳的山腰,依傍山势建立村寨,而村寨附近必然栽种有各类竹子。以前,常听老人说“只要是在哈尼族的地界迷了路,不要慌,先找竹林,看见竹林,村庄就不远了”。 

 

  竹子在哈尼族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创造了丰富的工艺文化,作为山居农耕民族,在长期的农耕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独具特点的木器制作、竹器编织、酿酒、纺织、刺绣等传统工艺。其中,竹编工艺就是哈尼族家庭中普遍传承应用的手工艺,主要编织各种竹编,如篾桌、背箩、簸箕、筛子、鸡笼、鱼笼等多种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在生产中可以用作围栏等,即实用又美观。而哈尼族的竹编工艺具有密实精细、经久耐用、美观大方的特点,是富有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 

 

  近日,记者来到牛孔镇期杯村,寻找竹子编织艺人。而李德平、李沙娘、李来追三位老人正是期杯村一直坚持竹子编织的人。中午,老人们准备好了砍刀,去附近的竹林砍些竹子,跟随着三位老人,一路发现,村子四周栽满了竹子。老人说,今天要用的竹子有点特殊,也是上好的编织材料。 

 

  来到竹林,老人分工明确,选好材料,开始了砍伐作业。 

 

  通过简单的处理,竹子被“传统”的人工肩扛回到了村子里。准备就绪,老人们开始了破竹、刮条等程序,从娴熟的手法不难看出这是多少年才能积累的技艺。 

 

 

 

  竹子有很多种,每一种的作用都不一样,有的可以编织、有的可以食用,有的可以观赏,在哈尼族的生活中,不同的竹子也能编出不同作用的工具,比如,这个背篓比较大,编织的空隙也很大,它主要是用来背木材等一些粗糙的材料;而第二个编织的比较精致一点,过去农村里布袋稀缺,农家肥需要用双肩背到田间地头,所以这类的背篓是上好的运送工具;第三个则是背一些比较软和怕磕碰的新鲜果蔬和农作物,因为它的制作比前面两个更细致;第四个就不得了了,选材上等,编织细腻,光滑的外表还刷上了一层油漆,这可是村里漂亮的小姐姐要出嫁时背嫁妆的。这在平常,是不会去装普通的东西。 

 

 

 

  现如今,很多的民间工艺品被形形色色的人工合成品取代,没有了市场,很多土生土长的手工艺技术都在慢慢的消失,传承对于如今面对的生活压力,更多的年轻人宁愿外出务工,也不愿意去学繁琐的工艺品制作技术。 

 

 

  老人们与竹子打了近半辈子的交道,有着浓厚的感情,他们不想这门手艺就这么断层、失传,更希望能够有年轻人愿意去学这门手艺,传承与发展。竹子也是哈尼族亲密的朋友,与哈尼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材料,也是哈尼族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希望这种编织技术能够继续传承,更希望年轻一代,带着艺术传承的心态接受民族文化的技艺,让它在人们的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