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乡镇动态

大水沟乡:红色基因润童心 乡音乡情助成长

来源:绿春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2025-09-29 浏览次数:

为深入推进少年儿童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孩子们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深厚情感,近日,大水沟乡在来各上寨文化基地举办“家长夜校”主题活动。本次活动以“授旗宣誓立信念、红色寻迹忆历史、实践体验强担当”为主线,通过亲子共同参与、家长现身说法的方式,打造了一堂寓教于乐、沉浸体验的红色教育课程,让孩子在活动中感悟红色精神,让家长在陪伴中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共同助力孩子们成为家乡红色文化的小小传承人。

授旗宣誓立信念,细语声声润童心

活动现场,一个个鲜艳的小红旗送到了小朋友手中,小小的旗帜不仅是视觉上的惊喜,更像一颗红色种子,悄悄在孩子们心里扎根。工作人员转身向一旁的家长微笑示意:“这面旗帜象征着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更是我们家校共育的新起点。”

在“红色故事小课堂”上,工作人员深情讲述了经典革命故事《倔强的小红军》。故事中,那位年纪只有十一二岁却意志如钢的小红军,在荒芜的长征路上,一次次倔强地拒绝战友的帮助——他把战马让给他人,将干粮留给同志,自己却以枯骨充饥,最终牺牲在茫茫草原上。通过这一段感人至深的事迹,孩子们仿佛触摸到那个年代的温度,真切体会到什么是信念、什么是牺牲。许多家长情不自禁地搂紧孩子的肩膀,在动情处低声解释、轻轻鼓励,革命精神不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在亲子间低语的目光与握紧的双手中,悄然传递,生生不息。

红色寻迹忆往昔,乡音乡情润心田

本次活动特别邀请到本地长者李解明作为“宝藏嘉宾”,用淳朴的哈尼乡音,为孩子们和家长们讲述老物件背后的故事。李爷爷不仅介绍了犁、背篓、草鞋等传统农具,还展示了许多充满岁月痕迹的生活用品。他一边抚摸着这些老物件,一边用淳朴的哈尼乡音讲述着往昔的农耕生活。

“这个背篓,陪我们上山下地几十年喽,背过谷子、苞谷,也背过家里的娃娃。”言至动情处,他的眼里漾起温润的光泽。最让孩子们雀跃的,莫过于那双草鞋。“这草鞋啊,是用山上的茅草编的。穿它走山路,又轻快又跟脚。以前家家户户都会编,晚上围在火塘边,手上编着草鞋,嘴里哼着歌……”

一位小朋友睁大眼睛,用稚嫩的声音问:“爷爷,这是什么呀?”李爷爷笑着抚过犁身,“这是咱们哈尼人世世代代用的犁。犁头扎进土里,翻出来的是希望,种下去的是日子。以前啊,一家人就靠这一张犁吃饭生活。”小朋友好奇地伸手,触摸犁把手上深深凹陷的指痕,仿佛也能触到祖辈手心的温度、岁月的重量。

通过这些生动的讲述,一件件静默的老物件仿佛被注入了生命,变成一扇扇窥见往昔的窗口。孩子们在熟悉的哈尼乡音中,不仅了解了家乡的历史,也更加感受到哈尼族文化的深厚底蕴。“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前辈用汗水换来的,我们要学会珍惜。”爷爷这样叮嘱道,话语简单却意味深长。

实践体验强担当,巧手共筑爱乡情

本次活动精心策划了“坚果手工创作”实践环节,将红色基因与乡土资源巧妙融合。工作人员提着满满一篮金黄饱满的澳洲坚果走进孩子们中间,娓娓讲述大水沟乡坚果产业从无到有的奋斗历程:从第一批拓荒者筚路蓝缕开垦荒山,到如今万亩坚果树蔚然成林;从最初的技术摸索,到如今成为致富一方的特色产业。孩子们认真听讲,在趣味问答中踊跃回应,清脆的童声中满含着对家乡发展的自豪。

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孩子们以家乡特产坚果为主材,配以橡皮泥与彩绘进行创作,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手工体验。他们巧妙地将一颗颗坚果化作艺术元素:或以果壳拼接成生动图案,或以橡皮泥塑形衬托,或以彩绘点缀装饰。活动现场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在亲手创作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体验到动手的乐趣,更真切地感受到了家乡坚果产业发展带来的喜悦与自豪。活动最后,政府工作人员与孩子们共同评选出优秀作品并颁发奖品。

此次“家长夜校”主题活动以孩子喜爱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红色基因与爱乡情怀融入每一个环节,不仅让孩子感受到红色精神的感染力,也让家长在陪伴中进一步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未来,大水沟乡“家长夜校”将继续围绕家庭需求,开展更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夯实家校共育基础,让红色基因在亲子共学中深深扎根,助力每一个孩子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