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泥泞散乱”到“整洁宜居”,从“干部独唱”到“村民合唱”——牛孔镇龙洞村荒田村民小组的“颜值逆袭”,藏着政协委员履职为民的“硬核答卷”。从试点探索到多村推广,政协力量始终是“千万工程”落地生根的“助推器”,如今这份“荒田经验”已飘向梁子寨、来崩、八一等村寨,让乡村振兴的种子遍地发芽。

01
委员沉下去:院坝协商敲出“811”破局招
“以前开会是‘干部说、群众听’,现在绿春县政协把委员请到院坝里,咱们农民的话有人听,也能算数。”荒田村老党员的感慨,道尽县政协院坝协商工作的民生温度。
近年来,绿春县政协牛孔镇委员活动组主动扛起“千万工程”试点担子,把调研现场设在村民院坝、把议事桌搬到群众身边。针对“没钱搞建设、没人愿带头”的难题,委员们与荒田村33户村民围坐畅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间,敲定“我的家乡我建设”的共识,创新推出“811”投入模式:群众自建占8成、政府补物资占1成、村级填缺口占1成。“自己的家自己建,干劲儿更足了。”在政协委员们的牵头下,荒田村群众主动投工投劳、捐资筹物、建管并举,曾经的“脏乱差”渐渐褪去,乡村“颜值”节节攀升,成功探索出荒田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十步工作法”。——这正是政协委员“沉下去”、群众“动起来”的生动实践。
02
资金送上门:政协“及时雨”解燃眉之急
协商定方向,资金是关键。牛孔镇委员活动组牵头组织开展募捐活动,共捐资4万余元,并积极向县政协请示汇报,争取5万元专项经费,精准投向普法强基、移风易俗与基础设施完善等。有了“政协力量”的注入,委员们联合镇村干部及群众,以“众人拾柴火焰高”之势推动乡村建设,实施了村内道路硬化3条150米,建设环村路2条20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5盏,新建“睦邻议事亭”1座,拆除废弃工棚、危旧柴棚31处,清理陈年垃圾,腾出土地建设小菜园10个、口袋花园9个、文化墙5处。村民们笑着说:“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现在路干净了,人心也更齐了。”

03
制度建起来:“硬规矩”守住整治成果
“院坝协商”不止于“解一时之难”,更要“建长久之策”。在委员们的引导下,荒田村趁热打铁,通过村民共同商议,制定了多项“硬制度”:荒田村村规民约明确“门前三包”,家家户户守好“责任区”,落实好“保洁员每天清扫一次、党员干部及公益性岗位每周清扫一次、全体村民每月清扫一次”制度;《畜禽养殖管理制度》规范养殖区域,告别“散养乱象”;《卫生评比制度》每月评“最美庭院”,让“比学赶超”成风尚。
制度一落地,效果立竿见影:通过“村‘两委’定期管、小组干部常态管、乡贤助力管、村民时时管、党员管公共设施、保洁员管公共卫生、生态护林员管美化绿化、农户管家庭卫生”模式的推行,白色垃圾消失了、畜禽粪便清理了,连以往因环境整治起的小摩擦,都成了协商议事的化解对象。如今的荒田,不仅“颜值”在线,“治理力”也同步升级。
04
经验传出去:“荒田精神”点亮多村新颜
荒田村的蝶变不是终点,而是“千万工程”复制推广的起点。2025年,牛孔镇委员活动组走进梁子寨、来崩、八一等村民小组,将“千万工程”十步工作法与“811”投入模式“打包推广”。
“荒田村能做到,我们也能。”在梁子寨的院坝协商议事会议上,村民们很快达成共识:从“清垃圾、关散养”等小事入手,逐步推进“兴文化、富产业”等大事。如今,梁子寨基础设施“建起来”、卫生意识“提起来”、基层治理“强起来”——这既是“荒田精神”(不等不靠、共建共享)的延续,更是政协力量“以点带面”的扎实成效。从荒田村到多村推广,从“院坝协商”聚共识到“制度护航”固成果,从县政协资金“及时雨”到镇政协委员“脚沾泥”,政协力量始终以贴近群众的方式,为“千万工程”注入动能。未来,这份“协商微光”还将点亮更多乡村,书写“人民政协为人民”的乡村振兴新篇章。